吳麗環
摘 要:新課程改革給地理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在教學模式上要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思考。文章從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意義出發,指出影響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模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案例教材與團隊分組學習、多媒體運用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閱讀法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這三種創新教學模式,旨在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創新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也日益呈現出來。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創新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潛力,滿足學生多元學習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做好授課準備,突出重點難點
新課程改革后,地理教學的信息量大、涉及范圍廣、實踐性強,并表現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征。教師要想成為課堂的主導就必須做好課前準備,除了熟練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以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聯系地理的教學實際,將生活中同地理緊密相聯的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補充到課堂中來,開拓學生眼界。由于地理學科涉及的范圍廣,內容豐富,在教學中就必須體現重難點,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一刀切”。在教學設計上要突出重點難點,才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和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創新性,教師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要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生活趣事和生活案例[1]。如果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不高,加上授課的方法不得當的話,就會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低下,最終影響教學效果。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和好奇心,只要教師引導得當,精心挖掘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
(三)倡導探究學習,凸顯自主能力
新課程改革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難以適應教學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多元的評價機制來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新課教學前布置與新課主題相關的信息收集工作和預先設置一兩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再在課堂上分組討論,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合作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二、影響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主要因素
影響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模式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突出體現在幾個方面,如對教材的理解和應用、新課程改革的認識、教學條件、個人愛好和傾向、同行影響、學生個性[1]特點等。教材的理解和運用體現在對教材的解析,要求在地理學科上講的透徹、真實而富有特色,對教學活動和教學組織進行優化設計;課程認識則是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認識,注重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結合[1];個人愛好是個人興趣的體現,有了興趣就會主動的對地理知識進行求知、實踐和探索;學生個性特點則是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知識經驗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和地理知識的理解,在案例材料、多媒體運用和團隊探究上多下功夫,提高教學質量。
三、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創新模式構建
(一)“案例材料與團隊分組學習”創新教學模式
該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前選擇好教學案例,通過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問題討論,在材料的學習和分組討論中達到教學內容的要求。實施步驟有:1、教學案例選擇。案例的選擇是課程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要利用新聞、報刊、媒體等媒介充分了解該案例教學的相關材料;2、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教師在選擇好教學案例后,就要利用多媒體、教學道具或口頭講解的方式導入案例材料,并指引學生認真通讀案例內容;3、分組討論。針對案例材料中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和猜想,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體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要求;4、歸納總結。小組成員在討論結束后,形成小組匯報意見,選派代表發言,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再對匯報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更加科學、合理、有序的建議并進行總結。
例如在講授《城市化》這一節時,教師可以選擇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初期、中期、后期三個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原因、城市發展不同過程的特點、不同地區城市發展的差異、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等,教師選取幾個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思考和討論,學生結合自身對城市化的認識,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終通過教師的點評和解析,讓學生對城市化建設有更清晰的認識和思考。
(二)“多媒體應用與學生參與學習”創新教學模式
“多媒體應用與學生參與學習”創新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把“圖、文、聲、電、影”等多媒體信息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呈現給學生[1],在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擴大教學信息量,也可以將抽象、復雜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潛能,化被動為主動。具體方法是:1、教師精心準備課件。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網絡媒介等工具收集教學素材,制作課件;2、通過課件設置問題。將課堂上比較抽象的問題通過課件的設置,用設問、討論等方式引出課程教學問題;3、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4、總結歸納。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點評并總結歸納。
例如《人口的空間變化》這一節,教師充分收集人口時間、空間變化的教學素材并制作課件,在導入問題上可以列舉“考上省外大學并就讀算不算人口遷移?”“‘招工難、招工荒;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城市人口遷移的拉力因素是什么?”等問題。學生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思考和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分類、特點和意義。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我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人口遷移的特點、流向、影響因素、原因等問題。最后教師再對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糾正學生在思考問題中一些片面或者不正確的想法,對課題教學進行總結,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閱讀法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
“閱讀法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通過各類閱讀法來加深課程的理解,并通過探究學習來提高學習效果。主要要做到“四抓”:1、抓閱讀方法。通過地圖閱讀法、習題閱讀法、語意閱讀法等方法強化學生形成閱讀的習慣[2];2、抓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閱讀后,通過習題、筆記和思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運用有效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達成學習目標;3、抓創新思考。通過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開展團隊學習、分組探討,學會質疑,學會創新,讓學生的自主意識得以發揮;4、抓重點難點。在學習中要創設情境,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學會貫通、自主學習、自主閱讀。
例如在講解“鄭和下西洋,為何選擇冬季出發,夏季返程時”這一問題上,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題目讓學生事先收集相關材料,通過閱讀材料和查閱地圖明白:明朝時期,在沒有機械動力的情況下,要保證航程的順利進行就必須利用“南亞地區夏季盛行西南季風,海水向東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海水向西流”[3]的原理。這種學習方式通過閱讀找到知識創新點,通過合理的學習方法來加深知識點的理解,通過抓主體明白天氣的變化,通過抓重點知道季風的變化,相對于死記硬背而言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陳志榮,康瑩.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2013.07:62-63
[2] 張倩.淺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創新之策[J].快樂閱讀.2013.07:67
[3] 李宏偉.高中地理課的創新教學的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