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俊
摘 要:為更好地應對當前的經濟環境,國家提出了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的稅收方案,大大改進了稅收政策的合理性,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幫助。“營改增”實施后,增值稅的處理方法成為會計領域需要著重探討的問題,當前會計處理方法上的瑕疵,也對增值稅的處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通過分析“營改增”對企業的影響,探討當前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為改進處理方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會計處理方法;增值稅
“營改增”政策的落實,使得重復征稅和偷稅漏稅的現象得以緩解,規范了稅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免了企業的稅收,降低了稅收給企業帶來的經濟負擔,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助力。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增值稅的完整鏈條也逐漸構建起來,這對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造成了影響,降低了稅收給企業發展帶來的風險,并為企業和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使得我國稅收結構不斷優化。
一、“營改增”的具體內容及其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一)“營改增”稅收方法的具體內容
“營改增”稅收方法的順利實行在我國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階段。自1979年起,我國就已經開始試行增值稅,之后又于1984年、1993年、2012年進行了三次重大改革,這三次改革為營業稅改增值稅提供了過渡,對增值稅的征收方法進行了規范,適當擴大征收范圍并降低了稅率,使得我國增值稅與國際規范相接軌,促進了改革開放的不斷推行,同時還使增值稅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為經濟發展的稅收環節提供了幫助。如今,增值稅在我國已經正式取代營業稅,成為主流的稅收方式。
以前的營業稅是對營業的整體活動進行征稅,這就使得重復征稅的現象頻頻發生,對企業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而增值稅只對產品或服務的增值部分進行征稅,對于成本環節不再進行重復征稅,這使得企業的稅收負擔得以減輕,為服務業和高端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幫助,對加快企業升級轉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了助力。此外,“營改增”還對一些公益性質的社會單位進行減稅和免稅,是推進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對養老機構、殘疾人福利機構、醫療機構等項目實行免稅,為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幫助。
(二)“營改增”對會計處理方式產生的影響
增值稅的本質是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看,是對商品在流動過程中價值增加的部分進行計稅。“營改增”的推行對企業的會計處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會計核算的科目、稅率與稅目、計稅方法、會計報表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動。從會計科目上看,增設了“應收出口退稅款”,并在其下設立了8個詳細的稅費項目,對納稅人的計稅方法進行詳細的核算,使得稅款信息更加清晰,減輕了納稅人的核算壓力。
在財務處理方面,則增加了對賬務處理的具體規定,使納稅工作可以在制度的保障下公開透明運行,為賬目的處理提供參考。對會計核算而言,增值稅的處理方法需要對會計要素、財務報告目標和會計信息質量等問題進行考慮,對企業的資金、財務、發展現狀和成果進行統計,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信息,使決策在數據的影響下更加具有
科學性。
會計在核算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其中規定的會計要素,諸如資產、負債、收益、費用、利潤等都需要進行考量。而會計的信息處理則需要以實際的企業交易事項為依據,對相關信息進行如實的記錄。在計稅方法方面,將原有營業稅的“企業當期的應繳納稅額=當期營業額/銷售額/轉讓額×適用稅率”這種部分納稅人“一刀切式”的計稅方法,變為在區分納稅人的種類后分別進行稅收核算,使得計稅的具體過程更為復雜。
二、當前“營改增”會計處理方式的發展現狀
(一)充分提高對稅收影響企業發展的認識
“營改增”是我國稅收處理的一項重要變革,是經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營改增”的落實是有效實現稅收對經濟發展助力的重大成果。首先,“營改增”的落實說明政府對會計準則和稅法進行了科學的探討,使得稅法的變動和會計準則理論的發展都能夠適應這一新型的計稅方法。以前由于繳納稅款的時間和確認收入的時間并不是同一天,所以在增值稅規定中就增加了“代轉銷項稅額”這一科目,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履行納稅義務。與此同時,增值稅的設立還很好地反映了行業之間的差異。例如,建筑行業和旅游業,二者在生產方式上有明顯的區別,使用同一種納稅方式會造成明顯的不便,而增值稅將二者的納稅方式區分開來,并針對性地設立了相關的納稅科目,為推動兩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增值稅還使企業實際事務的處理得以連貫,同時規范了財務報表,為企業會計處理的規范化提供了幫助。以前在進行會計處理時,增值稅的認證和比對經常會被忽視,而后來的增值稅規定則將這一步驟作為專門的科目成為處理的具體流程之一,使得企業的實際事務得以規范化;而“營改增”的推行使得營業稅退出了稅收的舞臺,對營業稅中劃分并不明確的概念進行重新規定,如企業的消費稅和房產稅的“應交稅費”就被進行了分類,方便各種明細的記錄,實現了企業稅收的規范和透明。
(二)對“營改增”稅收方案依舊存在錯誤認識
在實際的增值稅會計核算中,目前依舊存在諸多問題,一些認識上的錯誤對增值稅的順利推行產生了阻礙。首先就是“預交增值稅”和“已交稅金”二者概念上的混淆,一些人認為二者的內容一致,但其實不然,二者的針對方面是有所區別的。“預交增值稅”是對需要長時間生產的行業進行增值稅的繳納,這種長周期使得稅費在實際納稅時才能結轉;而“已交稅金”則是對企業當月應繳納的稅金進行結算,不存在時間上的滯留。
此外,也有人認為“簡單計稅”就是專門用來核算小規模納稅的,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簡單計稅”的對象是一般納稅人,是對其一些簡單的生活消費,如電影、交通等進行計稅。還有人認為“銷項稅額減抵”是針對拆讓工作和銷售返回的,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銷項稅額減抵”是針對企業的涉稅業務進行核算,而非對銷售返回或折讓的稅款進行減免。
增值稅中增加了許多細致的計稅項目,這些項目需要會計核算人員對其進行有效的掌握和合理的把控,并且需要其在掌握復雜的計稅方式的同時還要掌握稅收政策的相關規定。然而,很多稅收人員對政策和復雜的計稅方法掌握不牢,使得增值稅在企業實際運行中依舊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會計人員不自主地會沿用營業稅的計稅理念,這對增值稅的實際推廣產生了阻礙。
三、改善“營改增”會計處理方法的具體途徑
(一)強化會計處理對企業的內部控制
要改善企業的增值稅會計處理方式,首先需要強化會計處理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對可能存在的“營改增”問題進行著重關注,制定有效的處理方案。企業的納稅工作不僅僅是會計人員的工作,也是企業整體人員的成果,“營改增”推行后,銷項漸進項的計算方式取代了原先單一的稅收計算方法,但是,一些企業出現了企業稅收不增反降的情況。這就要求相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加強對自身實際情況的分析,對企業的實際運營方法進行有效調整,從生產角度規避可能增加的稅費。企業在發展中對生產方式、銷售方式等實際運營環節方法的選擇都可能會增加稅收負擔,而“營改增”的實際目的是減少企業稅收,企業可以根據稅費的變化對實際生產過程進行調整,從而推進企業生產和制度的合理化。企業應注重生產、經營、運輸各環節的協調,為實現自身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二)通過會計核算對供應環節進行管理
對供應環節進行嚴格管理是實現企業稅收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會計核算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在供應環節對材料和設備的購置進行保障,能夠最大程度地規避企業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加強供應環節的管理還可以有效實現對企業運行成本的管控,從而使企業的管理質量得以提升,實現各項管理方法的具體落實。
企業在進行原料和生產設備的購買活動時,應制定嚴格的購買方案和管理計劃,從采購需求、簽訂合同以及生產計劃等多方面入手,確保購買方案能夠順利實施,使得各項稅款能夠盡可能地及時收取,規避可能產生的納稅風險。對供應環節進行管控,可以有效提升會計核算工作質量,實現企業經濟效益不斷增長。
(三)有效提高會計人員的相關素質
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對順利推進“營改增”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提升人員素質是實現“營改增”改革的有效途徑。增值稅的復雜化使得會計工作者的職業素養要求有所提升,會計人員需要對增值稅的計算方法進行有效把控,將企業各項稅費有效劃分到逐漸細化的稅收項目中。此外,從業人員還要對新的稅收政策有明確的了解,使企業可以規避不必要的稅收風險,對政策進行合理運用,有效降低稅收帶來的企業成本。同時,財務人員要系統地學習知識,將“營改增”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稅收管理水平。
四、結語
“營改增”的全面實施對企業的會計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驗,有效運用增值稅可以減免企業稅收、降低稅收成本,而對增值稅的不合理運用則可能造成企業會計工作的負擔和管理上的混亂。因此,企業應加強整體管理,提升會計人員素質,落實增值稅改革,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郝立鋒.“營改增”后增值稅會計處理若干問題探討[J].商訊,2019(18).
[2]劉迪.后“營改增”時期增值稅費用化會計處理模式的構建[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1(2).
[3]陶晨.探析“營改增”后的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J].財會學習,2019(12).
[4]向永蘭.關于營改增后融資租賃的會計及稅務處理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
[5]韓潔.“營改增”后的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研究[J].納稅,2019,13(2).
[6]黃哲生.營改增會計處理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8(23).
[7]王琦.“營改增”后“差額計稅”業務稅務處理和會計核算探析[J].財會通訊,2018(22).
[8]朱曉玲.基于“營改增”后的企業增值稅會計處理的探討[J].現代商業,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