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
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市場和政府關系,城市和鄉村關系、國家和農民的關系發生了變化,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因此,本文基于我國鄉村實際狀況,分析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中面臨的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相應路徑方法,最終積極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從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鄉村治理;民主參與;現代化;困境;路徑
一、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界定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鄉村治理的要素也發生了現代化變化,致使鄉村治理能力必須現代化。
首先是核心治理主體的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參與主體,這些治理主體包含組織性的、群體性的,也包含個體性的。在鄉村自治委員會中,村干部作為方針政策的主要落實者和鄉村核心治理主體,在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隨著鄉村社會內部結構的異質發展、鄉村人才的不斷外流以及各利益主體的不斷分化,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相關問題和矛盾給鄉村治理現代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實困境的多樣和復雜給當前的治理帶來史無前例阻礙的同時對村干部自身的整體素質和鄉村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也需要除政府主體之外的其他治理主體加入和協同治理,其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是重中之重,必不可少。
其次是關于參與鄉村治理的主體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部分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成為鄉村治理的核心參與主體,隨著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的覺醒,這部分人逐漸成長為村民自治的主干力量。但是,他們對三農等方面的相關問題都不熟悉,因為他們很早就進城務工,也很少參與鄉村的政治活動,特別是“80后”“90后”,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鄉村原先的治理結構。
再次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振興鄉村經濟、推進鄉村現代化進程就必須堅持農業供給側改革這條主線,努力建設并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實現鄉村經濟和生態文明協調同步發展,堅持走農業穩定發展、農村持續繁榮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環環相扣”的宏觀目標。
最后是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方面。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就要求在村民自治機制的基礎上,要不斷完善鄉村的法治治理體系,形成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鄉村社會治理體制。該《意見》指出,鄉村治理必須將三者緊密聯系起來,單獨依靠任何一種單一資源都不可能實現。
二、鄉村治理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傳統鄉村治理的模式與架構受到沖擊并逐漸消亡,舊的鄉村政治、經濟、文化被解構的同時為適應現代化鄉村治理,新的結構又迫切需要被重建,這就給鄉村治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一)參與鄉村核心治理的人群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滯后的治理理念和格局,尤其是村干部自身存在諸多問題農村基層治理體系自身存在的弊病使除了政府之外的人群主體很難參與到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即使有其他少數人參與,也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受傳統鄉村治理系統影響,政府主要通過行政管制實現對鄉村的治理。通過一元化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建立在多元化治理主體的民主參與、民主商議和民主協商基礎上的雙方互動模式。
另外,現實生活中,村干部作為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主體和基礎,在整個治理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甚至決定性作用。但在實際的鄉村治理實踐過程中,部分村干部思維模式和治理觀念僵化,與現實脫節,從而導致治理權力異化,并使得其他社會主體無法有效參與治理。此外,基層村干部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普遍不高,缺乏打破常規的勇氣,沿襲傳統家長式管理的治理模式導致創新意識不足等問題,使黨和政府在基層群眾中的威信與公信力受到影響。
(二)主要參與主體流動性不斷加大,削弱了鄉村治理的有效性
受季節性影響,大批的農民工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不斷流動,從而使鄉村治理主體具有了高度的變動性。此外,一些有條件的農民通過自身努力在城市中購置房產定居,他們的戶口成分仍然是農村,但他們很少甚至幾乎不在農村生活,更不會參與鄉村治理,這種現象的存在和愈演愈烈使鄉村現代化治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鄉村治理現代化所剛需的人力、物力、財力“逆流”回農村存在的障礙使得治理目標難以實現
眾所周知,鄉村的現代化發展需要資金、人才和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撐,但一方面為適應城市化和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需要,農村中一些擁有勞動能力的人選擇外出打工;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人畢業之后選擇留在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村人才不斷外流。而要想從根本上振興鄉村,實現鄉村現代化治理,就需要一定程度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的“逆流”,目前來看這方面有很大的難度。
(四)要求治理方式和手段多元化
目前來看,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已經比較完善,鄉村治理也基本實現有法可依,但隨著鄉村社會的不斷發展更迭,依然存在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F有的鄉村治理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間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農村治理也已基本提升到有法可依的層面,但由鄉村各地自己制定出臺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等在質量上仍然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甚至存在個別條款相互沖突的現象。
三、鄉村治理現代化困境的路徑選擇
(一)多方主體通力協作、共同治理,一方面提高村干部素質,另一方面加強黨組織領導
關于鄉村治理,一方面要依靠村干部,另一方面要依靠黨組織的帶領和引導。首先,村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黨性修養,加強理論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其次,對村干部的選拔要逐漸擴大輻射范圍,在選賢任能的基礎上也為村干部人才隊伍做儲備。再次,村干部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以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進一步推動鄉村實現智慧治理。最后,要緊緊圍繞在黨組織周圍,無時無刻不向黨組織看齊,堅持黨的領導,從而保障鄉村治理現代化順利實現。
(二)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發展鄉村市場經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民傳統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傳統鄉村社會中,農民在“統治與服從”依賴關系中是作為依附者而存在的,但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影響下,鄉村社會中的傳統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如講面子和看人情等將會被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契約關系所代替。與此同時,他們獨立、平等和法律意識也會被激發出來,從而使村民的權利意識在今后的鄉村社會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健全鄉村民主法治,制定鄉村治理標準,完善鄉村治理制度
鄉村民主法治就是指村民能夠作為個體,獨立、平等地就鄉村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共同商量、討論,并最終在此基礎上自由地作出民主的決定,從而從鄉村集體和公共意志中體現農民的個人權利主張。鄉村民主的題中之意就是要保障村民權利和利益主張,而能夠為村民權利和利益的實現保駕護航的正是鄉村法治建設。此外,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新的治理模式也要求必須進行制度革新,用新型的制度和規范來約束鄉村社會的各利益主體,從而實現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重構鄉村政治文化,增強鄉村治理軟實力
鄉村政治文化,顧名思義,指的是鄉村民眾對鄉村公共政治事務的基本認知、情感和評價等方面的總和。鄉村政治文化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軟實力,它引導和規范了村民的日常相關政治行為,同時也為村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準則和參考。關于鄉村政治文化的重構,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對于主流意識形態要始終堅持一元化。其次,對傳統鄉村政治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其要充分發揮傳統鄉村政治文化中精華部分的慣性力量。最后,以貼近生活的方式構建現代化鄉村政治文化,因為只有在生活、情感和思想上跟村民足夠貼近,這些政治文化才能潛移默化地被村民更好地認同并消化吸收。
(五)吸引人才“逆流”鄉村
關于鄉賢人才的選擇,一方面,其要能勝任相關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其主觀上對于回報家鄉也抱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且有一定的創新意識。首先,鄉村中內生而來并受村民支持的鄉賢,可以通過本人自薦、村民推薦、政府核驗的方式,并輔以相關方面的培訓,在鄉村治理中更好地發揮光熱。其次,對于離開家鄉的社會精英,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回鄉動力,努力破除他們回鄉的各種障礙。最后,還應學習借鑒在此方面有所成就的地區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張雷雷.改革開放40年鄉村治理:環境變遷、困境與展望[J].紅河學院學報,2019(3).
[2]石偉偉.鄉村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問題、原因及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1).
[3]賴雄麟,高晶華.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的著力點[J].農村·農業·農民,2019(2).
[4]倪明勝.鄉村振興的關鍵:實現黨的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評邱春林博士新作《中國共產黨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