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夙胤
摘要:首爾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同時又是著名的現代化都市,包含著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地名。了解首爾的地名文化不僅能夠獲從中取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也能感受到地名文化中承載的文化底蘊與文化魅力。本文主要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大的方面分析了首爾地名的特點,重點探討了首爾地名與漢字的關系,古代城郭建設對現在首爾地名的影響以及首爾地名的變化原因等問題。
關鍵詞:首爾地名的語言、文化特點;地名變化;文化意義
1.首爾地名的語言、文化特點
1.1首爾的地名與漢字關系密切
首爾市的地名中包含著相當多的漢字地名,這些地名大多簡單凝練,包含實際的含義; 同時首爾的地名中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固有詞地名,具備獨特的民族氣質。
在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韓文之前,雖然朝鮮半島的人民也有自己的語言,但并沒有用以標記語言的文字,只能用漢字來標記或記述自己的語言,地名的標記也是如此。世宗大王發明韓文以后,朝鮮半島人民可以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標記地名,固有詞地名得到了發展。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統治階級依然重視漢字,有時還會將一些用固有詞標記的地名改用漢字來標記,以便于史書的記錄。
首爾的地名所用的漢字大部分為訓讀,因而地名中的漢字大多包含著實際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地名為音讀,如“首爾”這一地名與韓國古代新羅的國號“徐那伐(???)”有關(也有人標作徐羅伐),其中的漢字“徐那伐”只不過是對古代韓語???讀音的標注,并不具有實際意思。也有一些地名是音讀與訓讀兼用。如,有一些學者推測,首爾市永登浦區的“汝矣島(???)”,原來的地名應為“???(你的島)”。“?”在韓文中是你的意思,故用漢字“汝”來標記,這是訓讀; “?”則相當于漢語中的助詞“的”,在發音上與漢語的“矣”相近,故用漢字“矣”來標記,這是音讀。這樣一來“???你的島”就變成“汝矣島”了。
去過首爾的人基本都會發現,首爾的許多地名都冠以“洞”這一地名后綴。“洞”最早出現于高麗時代的文獻中,在當時并非用作行政單位,而是與“里”、“村”等名稱一同作為村落的“雅稱”,在高麗全境都有使用,而在今天,“洞”已成為韓國的基層行政單位。雖然韓語中有許多行政單位都可以在中國古代行政單位中找到相呼應的對象,如“郡”,“縣”,“道”,“州”,“里”,“坊”等(如從秦始行郡縣制,下設鄉、里;唐行道州縣三級制;許多朝代的城市都盛行里坊制),但漢語中卻沒有將“洞”作為行政單位的史料記錄。此外,韓語中表示周邊聚落或社會區域的詞叫“洞內”,“洞”與“洞內”不無關聯。“洞”在韓語中如何演變成為一個表示行政區域的地名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研究。
由于中國和韓國都利用漢字對地名進行命名,因此有時會出現地名的重名現象,首爾市有許多地名都與中國的地名重名,如“漢江”。在韓國,漢江是橫穿首爾市中部的重要河流;而在中國,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韓國的漢江最早源于韓國的古語,為“大江”之意;百濟時期曾效仿中國的漢水,將其稱為漢江。中國的漢江即漢水,是長江最大的一條支流,漢水中的“漢”字原指天上的銀河,用以形容江水如同銀河般璀璨廣闊。漢水中游的地區被稱為漢中,漢高祖劉邦曾在這里做過漢中王,后來劉邦登基為帝,建立的朝代便稱作漢朝,由于漢朝強盛,后世的人多以漢人自稱,也有了“漢族”、“漢字”、“漢語”等詞的出現。如果真要要追本溯源的話,這些稱謂都與“漢水”的“漢”有關。由此看來,漢水對中華民族來說可謂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首爾還有許多地名與中國的地名重名,如首爾的“南山”、“江南”、“漢陽”等。
在中國,漢陽位于湖北武漢的西南部,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位于漢水(在中國,漢水即是漢江)之北,古人將山南水北稱為“陽”,這便是中國“漢陽”的來歷。在韓國,漢陽是首爾市的古名。韓國的漢陽與中國漢陽名字由來的道理完全相同,因其位于韓國漢江之北,而被稱為漢陽。
在中國,江南在中國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區,在韓國指的是位于漢江南部的江南區。說起中國的江南,我們腦海中可以浮現出小橋流水,鶯歌燕舞的景象。而漢說起韓國的江南,我們則會想起鳥叔的那首江南style,想象江南富人區的繁華景象。兩國的江南都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名片”。
此外,中國和韓國還都有“南山”。在韓國,南山主要指首爾市中心的南山,南山及南山上的首爾塔已成為韓國的熱門旅游景點。在中國稱為“南山”的山比較出名的就有數十座之多。
首爾的地名與中國地名重名的現象從根本上來說是古代中國與韓國都使用漢字給地名命名的結果。此外,朝鮮半島自古以來與中國關系十分密切,在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受到中國文化較大的影響,這些文化因素同樣會影響到對地名的命名,因此形成了首爾的許多地名與中國的地名重名的現象。中韓兩國地名的重名現象還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2古代城門對首爾地名影響深遠
城市的發展具有繼承性,也具有差異性。古代的城市結構與今天的城市結構有較大不同。 古代的城市具有封閉性, 城市由厚厚的城墻包圍住(今天去首爾的北岳山和南山等地,依舊可以看到朝鮮王朝時期的城墻遺址),并設城門作為防衛,人們進出都要經過城門,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雖然大部分城墻已經被拆除,只保留少數城門作為歷史古跡,但城門對于地名的影響卻依然清晰可見。
比如,朝鮮王朝的內城設四大門和四小門。四大門即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和肅靖門,因其位于城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東大門、西大門、南大門、北大門。在今天,東大門、西大門、南大門等地名依然被廣泛使用,這些名稱已經不單單指代各個城門,而是固化成一個專門的地名,用以指代城門附近一片廣闊的地理空間。又如四小門中有一座惠化門(又稱東小門,位于首爾市東北部),今天首爾市惠化洞的洞名便取自惠化門中的“惠化”二字。
此外,朝鮮王朝還在村莊設置里門。里門的設置是為了防止盜賊,里門在城市周邊許多地方都有設置,其中有的里門便固化成了地名,如東大門區的里門洞。
在古代城郭建設對現在地名影響的這一點上,首爾和北京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崇文門”等原都是北京城各處城門的名稱,現在固化下來,成為指代附近一片地理區域的地名。
1.3首爾地名具有儒家價值觀的烙印
朝鮮王朝的治國方略“經國大典”明確了朝鮮王朝以儒教立國,并為歷代統治者所繼承。朝鮮王朝推崇儒教的仁義禮智,講究孝悌忠信,因此以儒家價值觀進行命名的地名很多。上文中提到的四大城門(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肅靖門)與城中的普信閣共同構成(肅靖門除外)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之義。此外,從“崇仁洞”,“昌信洞”,“獎忠洞”,孝子洞”等地名中也不難窺見當時社會對于儒家價值觀的推崇。韓國歷史上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這種影響固化到地名中,形成了眾多反映儒家價值觀的地名,其中的許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1.4首爾地名在保留原始韻味的同時,也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地名被確定下來以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變化。現代社會,區域之間的交通往來變得十分密切,地名對于人們準確定位,實現區域之間的有效溝通也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因此,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會出于方便交流的實際需要,對一些散亂、復雜的舊地名作以改動,使之簡單有序。比如,作為首爾市中心繁華地段的鐘路一街洞至鐘路六街洞,便是整合了當地原先紛繁復雜的地名形式,統一以“鐘路*街洞”的形式來命名的。這樣命名以后,該地區的地名變得更加清晰有序,容易掌握。
2.首爾地名的變化
首爾地名的變化有很多種情況,下面主要從五個方面談首爾地名的變化。
2.1隨著歷史朝代的更迭而改名
每個朝代在掌握政權之后,都會根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制定自己的一套地名標準和行政單位體系,并對地名作一定的修改。以首爾市的市名為例。首爾古時稱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后則改稱為漢城。日本統治時期又改稱為京城。1945年韓國光復以后,將其更名為固有詞首爾。盡管如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人仍習慣于將韓國的首都稱作漢城。2005年,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將??的譯名改為首爾,并通知中國政府。
2.2因原有地名的意思不好或書寫不便而改名
有一些地名中的字,由于意思不好,人們比較忌諱或反感。如地名“回基”,原叫做“懷墓”,是朝鮮王朝燕山君的生母尹妃的墓。這一地名現在稱作“回基”。將“懷”懷字改為“回”字,是由于繁體字的“懷”字書寫起來很不方便,因此將其替換為較好書寫和辨認的“回”字。 而“墓”字則是因為其意思不好,人比較忌諱、反感,因此將其改換成“基”,因此最終地名變成了“回基”。
2.3避諱中國皇帝的名字而改名
朝鮮王朝,韓國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實行“事大主義”的政策,對中國皇帝的名字會采取避諱的態度。有的地名中的字,由于和中國皇帝名字中的用字相同,因此要“避而改之”。如,景福宮中的“興禮門”,原叫做“弘禮門”,為避諱乾隆皇帝名字“愛新覺羅弘歷”中的“弘”字而改成“興禮門”。在漢語中,“興”字和“弘”是相近的意思。又如,將景福宮北邊的“玄武門”改稱為“神武門”,是為了避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中的“玄”字。
2.4將固有詞地名改為漢字地名或將其他語源的地名改為固有詞地名
前面已經舉過改固有詞地名為漢字詞地名的例子,這里再來談談改漢字地名為固有詞地名的情況。近代以來,韓國人越發重視起本民族語言中的固有單詞,不僅發起了“國語純化運動”,也為地名“正名”。上面所提到的首爾市市名的發展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日本統治時期,出現了許多來自于日語的地名。如,日本殖民者把許多地名都改為以“町”字結尾的日式地名。在韓國解放以后,韓國政府重新將地名改成以“洞”等后綴結尾的韓國式地名。
2.5為了使用方便而改名
上面曾經提到,從鐘路一街一直到鐘路六街,便是處于方便使用的目的,將原來錯綜復雜的地名加以整合、規劃的結果。
3.首爾地名的文化意義
3.1有利于人們透過地名獲取豐富的地理信息和歷史文化信息
地名本身就可以當作一種天然的歷史文獻,其中包含著與當地相關的重要信息,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地理風貌和社會歷史文化。雖然理風貌和歷史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但地名卻作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活化石”,將其承載的歷史地理信息傳達給今天的人。
3.2增添了首爾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個城市得以聞名,不僅在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地位,也在于其歷史和文化。 首爾市內的地名歷史悠久,文化韻味濃厚。首爾市的地名與首爾市的歷史和文化融為一體,增添了首爾市的文化底蘊,使人在身處繁華的現代都市的同時感受到城市內的歷史文化積淀,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3.3有利于人們考察古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現在所使用的地名中,有很多是由古人命名,今人沿用的。古人對地名的命名,反映了古人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和思維方式。此外,由于首爾市的地名中不乏“寄托文化寓意”的地名,有不少地名的用字中,包含著古人的價值崇尚與人文精神。尤其是朝鮮王朝,以儒教為國教,儒家的社會價值觀不僅反映在社會生活中,還滲透在地名中。透過這些地名,有利于人們進一步體會儒家文化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
3.4有利于人們透過地名思考區域的歷史發展變化
地名所反映的文化內容具有社會歷史性。即,一個地名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地理情況或社會歷史文化。但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化,當該地區的地理情況和社會歷史文化發生改變之時,地名便與當地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了。比如蠶室本是朝鮮王朝為獎勵養蠶而設的“蠶食都會”,但我們今天再去蠶室已經難以見到養蠶人;又如梨花洞,本是由于當地梨花茂盛而得名,但我們今天再去梨花洞,未必能見得到一望無際的梨花。這種變化和反差可以激起人們的思考,將地名與當地現在的實際發展狀況加以對比,考察當地的歷史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1]??, ????????? ????????
[2]?,????????? ????????
[3]程裕禎,中華文化要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p210
[4]????? ???????, ??????? ??? p83
[5]???, ?????????, ????????
[6]????? ???????,??????? ??? 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