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的背景下,高校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地理教師,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在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思想素質,審美素質等。與此同時,還需要在高層地的地理學科素質教育當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保證學生的思想品質可以得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兩個結合”;地理;思想政治
一、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起來
從一定程度上看,高校地理課程是一個綜合性與實用性較強的學科,交叉學科較多,與社會學科聯系緊密,主要是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與人類的活動情況。并最大限度的發現經濟,社會,政治支架的關系。注重空間組織與空間結構的多樣化,使用科學的理論進行方法性的指導。由此可見,高校地理教學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展現了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不僅需要對大學生的個性品質進行教育,還需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教育,思想素質進行教育,審美素質進行教育。這樣,高校地理教學才能把心理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相互融合起來[1]。高校地理教學,在制定大綱的時候,就需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并將這兩者聯系起來,明確教師授課的思想目的。另外,還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授課。第一,從我國的地理形勢上看,自然地理位置相比比較優越,三峽工程對氣候的影響較大。三北防護林的偉大工程建設更是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地理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的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我國的繁榮昌盛感到自豪,可以為祖國為人民服務感到自豪。第二,可以將高校的駐地與氣象學,氣候學,自然地理學科等相互融合在一起。在這樣的思想當中闡述全球氣候對水文、土壤的重要影響。另外,還可以針對沙塵暴的頻繁出現進行構思,讓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環境意識危機,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欲望。抱著嚴謹的態度,務實基礎,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展現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第三,高校地理教師可以使用人與地理之間的關系,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之間的關系,厘清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只有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這樣才能探究哲學思維,馬克思主義思想,人自然之間的協調意識,崇尚科學,樹立保護自然的重要思想。第四,地理教師可以借助祖國的大好河山,無窮的宇宙星空,讓大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好,環境的美好,和諧社會的美等。與此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緒。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并堅定信心,在終身奮斗的前提下,構建美好生活的幸福理念。第五,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認識變化的地球:地理學科的戰略方向》。認識到10年之后人類是怎么樣改變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的[2]。是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系統的。并在11個戰略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前瞻性,前沿地理知識的魅力性,引發學生勇往直前,主動探索,拓展寬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二、“兩個結合” 的過程中,充分的使用好地兒課堂
從一定程度上看,高校的地理學科的構建,主要站吸納了綜合性與區域性的發展特征。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地理科學的基礎上,延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技術等。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地理學科與環境保護,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展開第二課堂活動的實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社會,了解大自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第一,高校地理教師可以使用紀念日或者是重大的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組織學生參觀紅色的根據地延安等。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優越的地理條件,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可以在先烈的艱苦奮斗當中,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自不易。需要大學生在艱苦奮斗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傳統的精神,繼續繼承革命的偉大思想。第二,高校地理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考察社會事件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考察青藏高原,讓學生了解高原氣候,喜馬拉雅山脈形成過程[3]。在夜晚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宇宙星空的浩瀚變化。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為主線,貫穿地理理論知識的教育,實踐知識的教育。鍛煉大學生意志,延伸大學生視野。抱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高校地理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本地的人文地理環境進行調查。例如:當地的城市交通管理,當地的潛力資源,當地的區域環境隱患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綜合性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使用人會焦點與熱點,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在討論當中們互相促進,互相進步,提高社會責任感與應用實際的能力。
總結
隨著科技的發展,高校地理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探究人類的發展過程,地球地緣的變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潤雨細無聲的將于與時俱進,用于探究,積極進取,終身奮斗的思想,注入大學生的心田,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吳大明,查良松.新《地理課程標準》背景下的高師地理教學改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3):111-112
[2]姜乃力,鄭曉非.高校自然地理教學的核心任務——現代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7(03):99-100
[3]張貝貝,翟秋敏,郭志永.探析地理教學推進技能培養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微格教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02):145-146
作者簡介:
姓名:覃海杰(1979.10--);性別:男,籍貫:廣西平南,學歷:本科,現有職稱: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地理學。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