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斌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的責任,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同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自帶的特點,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著重培養學生從自身的實際經歷入手,盡可能的讓學生親身體驗,將數學從晦澀難懂的文字公式轉換成日常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由此可以看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對于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出部分建議。
關鍵詞:教學 數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147-01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不斷拓展,數學知識在人類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說數學知識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大都對老師有依賴心理,在課堂上只會一味的跟隨老師的思路,缺乏自主探究與鉆研的動力,無法形成自己的思考。那么,應該怎么優化教學互動,進而引發學生自主的數學思考呢?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他們才會有求知的動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準備好每一節課堂。努力做到讓課堂生動有趣,創新新穎。創設意境,讓學生參與進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想學并且樂學。同時,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通過鼓勵和贊揚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相關知識進行舉例,比如張大爺今天剛過完80大壽,但是他一生只過了20個生日,由此作為對閏年知識理解的切入點,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作答,并且根據不同的意見將學生分為若干組進行答辯比賽,使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讓他們在理解課本知識的前提下開動智慧,發散思維,在交流與互動中掌握本節課的相關知識。
2.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是如此。現如今,數學可謂存在于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只知道在課堂上把老師傳授的知識照盤全收,卻不懂變通運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這就使數學成為了無本之木,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價值。因此,教師要將數學問題運用于現實生活從而去讓學生體驗,引導他們在體驗這些問題的同時進行分析總結,并學會數學分析與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尋找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教授學生關于“倍”數的知識時,就賣蘋果這個問題,讓學生來進行實際的情景模擬。第一組同學賣出了6籃子蘋果,一個籃子有6個蘋果,第二組同學賣出的蘋果數量是第一組的三倍。然后讓同學就這個場景進行思考,可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來呢?要時刻謹記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主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鼓舞學生培養屬于自己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法來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我們在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時,某些思路方法可能確實會比書本所說的理論知識相對容易一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采取先發再散后集中的方法來促使學生展開思維。這里所說的集中就是列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方法,然后進行比較篩選,從中抉擇出最為簡單的那一個方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可以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認識進行選擇比較。例如,在對分數進行大小比較的時候,一般有四種方法可供選擇:第一種,通分母:分子小的分數就小。第二種,通分子:分母小的分數就大。第三種:比倒數:倒數大的分數就小。最后一種,與1相減比較法:分別與1相減,差大的分數小。讓學生開動腦筋,尋找里面最為簡單的那個比較方法,并且讓他們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再針對他們的言論進行質疑,讓學生發散思維去解疑,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思維深度都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路明燈,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數學思維是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教師影響的,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發揮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對教師來說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地學習與進步,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良的教學環境。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不讓學生做課堂的旁觀者,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在理解和吸收知識的同時,不斷的提高思維能力,讓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得到不斷的升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進步,共同創造高效、愉悅、智慧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馮懷勇.讓學生養成尋根究底的數學探究意識—由一道“圖形放大與縮小”的作圖題引發的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9(01)
[2]廖朝洪.數學教學如何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J].華夏教師,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