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珍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護室中出現深靜脈導管的相關性血栓的表現,分析其對于疾病的診斷有何種價值,并探究療法的有效性。方法:將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重癥監護室出現深靜脈導管血栓的1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對實驗組實施抗凝與手術治療。結果:實驗組中6例被治愈,2例疼痛減輕;對照組4例被治愈,3例疼痛減輕,1例出現肺栓塞癥狀,經過手術治療后好轉,兩組均沒有因為血栓造成死亡的情況。結論:使用B超可以及時發現血栓的形成,并確定位置,通過對每個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可以確定結合療法效果比常規療法更好。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深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ifestations of deep venous catheter (DVT) associated thrombosi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 and to evaluate its diagnostic valu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Methods: 16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6 to March 200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nticoagul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 cases were cured and 2 cases were relieved. In the control group, 4 cases were cured, 3 cases were relieved of pain, and 1 case presented pulmonary embolism symptoms, which improved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There was no death caused by thrombus in either group. Conclusion: b-mode ultrasound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formation of thrombosis in time and determine the location. By analyz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ach patient,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combined therapy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therapy.
Key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deep vein;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重癥監護室內患者需要長期且反復血液凈化、補液、輸血等,或需要頻繁進行抽血化驗,需要反復進行深靜脈穿刺,難度大且帶給患者很多痛苦。因此,為減少患者的痛苦,一般會在患者深靜脈留置導管,便于輸液和抽血。但隨著導管留置的時間增加,在內壁或外壁易出現血凝現象而形成血栓,這是十分常見的并發癥。并發癥不僅會使導管無法發揮作用,嚴重的會造成肺栓塞,導致患者死亡。通過分析在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接受治療的16例導管相關性血栓患者腹部B超表現、病例資料等,目的是總結可實施性較高的治療方法,并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出現深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并接受治療的16例患者進行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8例。實驗組:男4例,女4例,年齡41~73,平均(57.32±4.61)歲,股靜脈4例,頸內靜脈2例,鎖骨下1例,其它靜脈1例。實驗組:男3例,女5例,年齡48~71,平均(50.41±3.24)歲,股靜脈3例,頸內靜脈2例,鎖骨下2例,其它靜脈1例。臨床表現:下肢疼痛,腫脹,膚色改變,側枝靜脈擴張。有3例患者比較嚴重,導管被血栓閉塞,不能繼續使用。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措施:當發現導管內壁或外壁出現血栓后,馬上停用并停止輸液工作。如果下肢出現腫脹,則將下肢抬高,并暫停氣壓療法。按時采用彩超監測患者血栓位置,并觀察其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常規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①抗凝治療:每12小時給高危非出血患者注射低相對分子質量肝素0.4ml,持續七天,防止血液凝結,進一步堵塞導管。②手術治療:當患者下肢腫脹嚴重、脊椎骨折程度較重時,需要通過手術為其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防止血栓進入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常規脊椎手術完成后會出現溶栓和抗凝等多種禁忌,因此不能進行溶栓與抗凝治療。
觀察指標:在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間,對患者進行為半年的隨訪,觀察治療的后續效果,以及過濾器是否導致并發癥。
2.結果
實驗組中的6例患者被治愈,2例疼痛減輕,沒有出現并發癥;對照組4例患者被治愈,3例疼痛減輕,1例出現肺栓塞癥狀,經過手術治療后好轉。兩組均沒有因為血栓造成患者死亡的情況。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均沒有出現與濾器有關并發癥。實驗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結合治療對于血栓更加有效。
3.討論
產生原因:隨著導管在患者深靜脈留置的時間增加,在內壁或外壁容易出現血凝現象形成血栓,是當前十分常見的并發癥。這是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與血管損傷、血管腔狹窄、血管高凝狀態三個因素有關,并與置入導管材料有一定關系。
預防方法:使用聚氨酷導管和兩腔導管與右上肢深靜脈導管,這三種導管出現血栓的幾率更低。對于血管高凝狀態的患者進行適當的抗凝治療,每隔5到10天更換一次導管,并做好感染預防,這樣可以起到預防血栓的效果。
據統計,置入導管后,出現血栓的幾率在2%到25%之間,所以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并發癥。因為醫院十分重視患者的生命,所以一旦出現重癥患者,一般都會送入ICU中進行治療。因為進入ICU的患者在不斷增加,也就有更多患者需要進行深靜脈置管。雖然為了防止血栓的產生,一般都會采用抗凝治療,但是據調查,其中仍然有3-20%的患者發生肺栓塞,并且抗凝也有1%-3%的概率出現威脅生命的并發癥。所以應當加強對血栓的預防,并在發現后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
研究意義:本研究是為了探究深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的治療方法,并研究如何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效果:根據實驗的結果可以推斷出常規治療配合抗凝治療與手術治療進行可以有效提高治療的效果,并且可以降低發生肺栓塞的概率。
參考文獻:
[1]鄢忠平,曾丹.重癥監護室深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20例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8,34(2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