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軍
摘要:用描述性統計學方法,對108例遺體捐獻者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探討遺體捐獻者的個人情況及家庭因素對捐獻行為的影響及對策。
關鍵詞:遺體捐獻;接受站;對策
紅十字會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武漢市遺體捐獻志愿者登記僅有6人,實現捐獻只有1人,截至2015年底,遺體捐獻登記志愿者累計已達8358人,實現遺體捐獻累計1218例[1]。遺體捐獻人數近幾年以30%的增加,但有關遺體捐獻者個人情況和家庭因素對捐獻行為影響及對策的探討很少。
1 資料
2009年7月20日至2015年12月16日,本接受站接受的108例遺體捐獻者的相關資料。
2 方法
根據捐獻者死亡證明書、遺體器官捐獻交接協議書、接受單個遺體捐獻人員情況登記表上及協調員和家屬交談的信息,對108例遺體捐獻者生前登記情況、捐獻者與家屬的關系、死亡原因、死亡地點及家屬是否同意接受相關宣傳的資料進行整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遺體捐獻者生前登記情況
108例捐獻者中生前在紅十字會登記的有58例,占53.7%;沒登記的有50例(不詳中的5例視作沒有登記),占46.3%,登記的人數占多數,。
男性生前登記42例,占男性捐獻總數的54.5%;女性登記16例,占女性捐獻總數的51.6%,均超過一半,男女生前登記情況區別不大。
從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間,武漢市紅十字會接受遺體捐獻登記4511人,其中327人成功實行捐獻,實際捐獻占登記的比例只有7.2%,每年平均只有32.7例,但截止2015年底,全年遺體捐獻已達200例。
3.2 遺體捐獻者與家屬的關系(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捐獻者與家屬的關系中最普遍的是父子和夫妻,合計占總數的60.2%;最少的是同事和孫輩,各占0.9%。
有53.7%的捐獻者生前已登記,家屬坦然面對,遵照逝者的意愿捐獻;剩下的46.3%未登記者,家屬或同事有遵照逝者意愿的、有家庭經濟困難的、有子女因抑郁癥跳樓的,有年幼的子女因白血病不治身亡,父母捐出遺體為醫學做貢獻。
3.3 遺體捐獻者的死亡原因(見表2)
由表2中可以看出,造成死亡第1位是癌癥、58例,占死亡原因的53.6%;第2位是心血管病,24例,占22.2%;第3位是糖尿病,6例,占5.6%。
因肺癌和肝癌致死的患者平均年齡只有50歲左右,因病不能正常工作,為減輕家庭負擔,捐獻者生前登記或囑托家人,死后捐獻遺體,為醫學事業做貢獻,這些人的捐獻意識較強,捐獻行為堅定。
3.4 遺體捐獻者病逝的地點
78例、占總數的72.2%的捐獻者是在醫院病逝;22例、20.4%的是在家中病逝;7例、6.5%的是在福利院病逝;1例跳樓身亡。
長期的疾病困擾,不能正常工作,加上醫療費用, 不少病人和家屬身心疲憊,捐獻遺體成為生前的選擇,既節省喪葬費,又為醫學做貢獻,利國利民。
3.5 家屬是否同意接受相關宣傳
有93例的家屬同意接受相關宣傳,占總數的86.1%;有15例的家屬不愿意,占13.9%。
捐獻者家屬有權知道享受的權利,協調員有義務告知;武漢遺體器官捐獻交接協議書上明確要求協調員詢問捐獻者家屬是否接受和遺體捐獻有關的宣傳?家屬不同意接受相關宣傳者,經驗豐富的協調員考慮家屬突然失去親人的心情,請家屬閱讀后簽字即可。同時詢問家屬是否同意捐獻者的器官供臨床應用?家屬不同意,協調員一般不接受遺體,以免發生法律糾紛。
4 討論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不少市民摒棄了傳統的陳規舊習和偏見,愿將遺體捐獻醫學事業,為人民的健康和醫學事業的發展作最后的奉獻。這種無私無畏,正確對待生死的態度,無疑是利國利民義舉,已被更多的市民認同和接受,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4.1遺體的捐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截止2014年底,武漢市累計捐獻遺體1018例,成功挽救了457名垂?;颊叩纳?,730名失明患者得以重見光明,70多名燒傷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救治,也為數以萬計的醫學生提供了人體解剖學習的機會[2]。
4.2遺體的捐獻是一件復雜細致的工作。
《武漢市遺體捐獻條例》明確了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參與遺體捐獻協調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職責,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緬懷紀念和救助激勵等工作,同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遺體捐獻的管理監督工作,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管理中心授權9家具備開展醫學教學條件的醫學院校和科研能力強的醫學科研單位以及具備國家規定的臨床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可以成為遺體接受單位。
通過各方面的宣傳,公眾對遺體捐獻的知曉度和認知率提高后,心理認同感和參與率也必將提高。
要提高服務質量,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專職隊伍,尋求資助和改進工作條件,隊伍建設很重要。
4.3遺體捐獻是一件亟待完善的工作。
4.3.1捐了遺體,只有一張證書,是否根據國人的習慣,準備一個精美的小盒子,根據親屬的不同要求,將死者的少許頭發等留作永久性的紀念,這樣更有人情味。
4.3.2 受傳統觀念影響,捐獻遺體仍面臨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多重阻力[3],要從根本上破解困局,政府和社會要多方努力。
4.3.3 遺體捐獻是自愿和無償的,是否借鑒《獻血法》的有關規定?辦理遺體捐獻登記,在住院期間應享受住院減免優惠,使捐獻者感受社會溫暖,促進遺體捐獻工作的開展。
4.3.4 建議政府和使用單位籌措資金對捐獻者家屬給予經濟補償和救助[4]。
建議市政府參照蘇州市的經驗,每年從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資金建立遺體捐獻救助基金[5],再按照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由使用單位籌措資金,全部用于補償和救助捐獻者中生活困難的家庭,減免醫藥費,為家庭成員購買人身保險,為未成年的子女提供部分生活費和學費等,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激勵更多的人死后捐獻遺體。
15年來,雖然武漢遺體捐獻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大多數市民對辭世后捐獻遺體的意識淡薄,傳統孝文化的影響和公眾利益的缺失是影響遺體捐獻的重要倫理因素;建議政府出面建立遺體捐獻救助基金,按照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籌措遺體捐獻救助資金,全部用于補償和救助家庭困難的捐獻者家屬,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眾意識和公德精神,促進遺體捐獻工作的建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浩,顧瑞珍,我國百萬人口年捐獻人體器官率5年增長60倍但比例仍偏低[ N] .新華網,2015年4月10:16-16
[2]王慧敏,蘇州市遺體捐獻工作實踐及存在問題探討[J]. 醫學與社會,2013年11月,第26卷第11期:28-31
[3]王 或,柏 寧,尹 梅,對我國遺體器官捐獻困境的分析與研究[J]. 醫學與哲學,2015年4月第36卷總第522期:13-15
[4]曹翠萍,黃海,構成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社會宣教系統的策略[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年1月第19卷第2期:300-304
[5]孫寒寧,王世偉,崔暢,煙臺市民器官捐獻態度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報告[J].青年與社會,2015年10月上第28期總第610期2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