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雯

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課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對一個單元內的文章進行梳理整合,進行單元閱讀,可以在短時間內督促學生大量、高效地進行有目的的閱讀。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編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為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課文。其中前兩篇精讀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后兩篇略讀課文是別人寫魯迅的作品。我在教學本單元時,進行了單元閱讀、整合資料的策略。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一方面是對五年級上冊學習的“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方法的延續與推進,體現了針對不同難度的文章,資料發揮的作用不同。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當時的語言表達也與現在的語言表達有差異,所以,必須借助資料,才能真正讀懂課文。教學《有的人》,可以借助前面三篇課文以及其他關于魯迅的資料,讀懂詩句,進一步了解魯迅。整個單元作為一個系統,將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教材的編輯意圖融合,以單元主題為“魂”,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拓展和豐富了課程資源。
于永正老師所言:“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所以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勢在必行。因此,我在教學《有的人》一課時,要求學生自主搜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閱讀資料,為課堂學習作好充分準備。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按以下表格進行相關資料的整理閱讀:
此表格提示了資料類型及指向,同時留有學生自主補充的空間。“我對魯迅的了解”一欄旨在引導學生結合前期學習和所查資料,自主梳理相關信息。
學生在學習自學課文《有的人》一課時,我組織學生結合課前的資料梳理表格,圍繞“詩題是“有的人”,如果沒有副標題和學習提示,你能借助資料,讀出其中一種人就是指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嗎?從哪里讀出來的”這一問題展開學習。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最后由各小組推選的代表進行匯報。
主題閱讀難度最大,也是“最有收獲的”閱讀。本次教學我圍繞單元主題閱讀,讓學生充分閱讀、搜集、整理關于魯迅先生的各種資料,在略讀課文中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結合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表格,迅速發現了《有的人》中的“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出自魯迅《自嘲》一詩中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及其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 來理解,感受魯迅一心為民,甘愿為民犧牲的精神。還有學生從“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發現了蛛絲馬跡——野草,這句話借助魯迅創作的散文詩集名字——《野草》來理解,更有同學還能借助搜集的閱讀資料,補充魯迅在《野草》中的“題辭”中寫的話,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名字背后的情感。有的學生從“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與學過的課文及相關資料,結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的事例,從而感受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為別人想得多而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還有的學生從“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出發,結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追悼會上,來參加追悼會的人數之多,范圍之廣,以及毛澤東、葉圣陶等人對魯迅的評價,體會“人民永遠記住他”一句包含的情感。像這樣的細節與閱讀材料的碰撞,激發了更多學生思考的火花,一節課下來,雖然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學生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搶著說,讓學生真正發揮了課堂主體的作用。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與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在教學中摒棄單一的文本教學模式,實現語文學習的完整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習過程將更加有趣和高效,可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洪美《新教育時代學生版》2018年05期《淺談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策略》
[2]于海璘《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4期《小學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課型漫談》
[3]魏敏《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年第03月《淺談小學語文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