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
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需求之間的不平衡日益顯現,特別是城市水資源領域的矛盾不斷加深,城市再發展受到了諸多挑戰,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因此應運而生,在提高城市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雨水公園中,探索海綿城市實現的最佳途徑,從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景觀。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水公園;水資源;生態環境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每年都有不少城市出現“城中看海”的現象,該現象引發社會各界人士對雨水如何利用的探討。眾所皆知,雨洪資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傳統的雨水徑流排水系統形式單一老舊,大量雨洪資源被簡單粗暴棄置,而城市中很多地表無法實現雨水下滲,雨水徑流量較集中,對此,急需一種新型處理雨水徑流的景觀化途徑來改善地表徑流,實現雨水資源的多途徑有效利用,充分發揮景觀性能,創造適合留住雨水的可持續城市生態環境。
一、相關概念解讀
(一)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概念
海綿城市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上,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建設積極新型海綿城市,在建設及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充分發揮自然力量,實現城市雨水資源的自然積存、自然凈化、自然滲透,后續頒布多個海綿試點城市[1]。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應對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彈性景觀策略。對雨水的“彈性”使用,雨水豐沛時期合理將雨水“留住”,缺水時期將水源“釋放”,同時對于工業大氣,城市污染的水源有效去污凈化,轉變傳統“以排為主”的治水思路,通過低干預景觀補充和附加水體的自然循環能力,秉持源頭擴散、消容滯納、緩釋慢排的治水方式。
(二)城市雨水公園的概念
城市雨水公園最早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一名地產開發商在設計城市住宅區的時候,希望用一個生態滯留和吸收雨水的場地來代替傳統的雨洪最優管理系統。城市雨水公園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下暴雨的時候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還可通過吸附、降解等過程減少水污染,需要時再把存儲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同時它是由樹皮或地表植被作為覆蓋的區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的兼具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的生態可持續的花園景觀。
二、雨水公園設計遵循的原則
(一)低影響開發原則
雨水公園是由由多個微型生態綠色系統組成的景觀環境,能夠有效調控場地水環境和生物群落。采用低影響開發的設計策略,以人工對環境最小干預的設計思想,將水生態與生活自然統一起來,才能達到城市雨水公園的設計意義,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最大化。
在進行雨水公園設計之前要清楚掌握園內場地的用地性質,同時要遵從場地的水文特征,多次勘察園內環境的變化及周圍的人文環境,以最小的人工設計改良場地的排泄功能,做到分區域采用不同方式利用原有的景觀要素,注重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自我調控能力,從而獲得低成本投入高景觀效益的回報。
(二)綠色生態功能原則
雨水公園是城市中承擔綠化、改善環境功能的主要公共空間,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具有一定的意義。要以綠色生態為設計原則灌輸在設計中,充分發揮雨水公園的“水效益”,利用各類綠色基礎設施恢復城市良性自然水循環功能,緩解水資源不足和季節性洪峰峰值較大問題,除此之外,向人們介紹園內獨有的景觀特色,給予人們視覺上的享受,為城市增添一抹綠色。
(三)景觀美學原則
評判公園景觀的設計準則之一是景觀是否具有美的感受,而景觀藝術的美觀化可以增加景觀空間的吸引力,所以打造環境優美的雨水公園景觀空間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區域要有不同的景觀特點,植物造景要與周邊環境相適宜,可以利用跌水、花鳥蟲魚、植物造型等,制造出地域個性景觀;同一區域可種植不同色彩不同品種的植物,根據植物的色彩,體量大小、紋理變化,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植物布置美學法則來豐富景觀空間的層次。
三、海綿專項雨水處理設施設計
(一)道路設計
公園內的道路要采用海綿專項雨水處理設施設計,既要綠色生態又要美觀大方。公園主道路為共享道路,以生態功能為核心,使用色彩豐富的鋪裝樣式,滿足承載量較大的車輛通過,路面使用可滲透、耐水抗壓的材料,如彩色瀝青塑膠或透水混凝土。兩側為溢流路緣石。次要道路要創造完整快捷的人行步道,用透水磚鋪路。有良好的透水、透氣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土壤水,保持土壤濕度。
(二)濕地水塘設計
較大型的城市雨水公園可設濕地水塘。濕地水塘作為主要長期儲蓄水資源的人工池塘,具有對雨水的進行初步凈化且具有泄洪的功能,永久水位線應保持在平均1.4 米深(最深為 3 米),另外考慮到季節性的雨洪水位線,將岸堤與水底的坡度比設計為小于等于 1:3,池塘底部最底部的土壤經過壓實處理,并預留貯存的沉淀物團,岸堤預留溢流口在水位到達時可以通過管道排出[2]。
四、設計創作的意義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問題也不斷出現,其中城市內澇問題不容忽視。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雨水利用的理論和實踐技術已經擁有成熟的體系,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缺乏成熟的技術應用和理論支撐。對于城市雨水公園的應用實踐尚未普及,在海綿城市理念貫徹的背景下,利用雨水公園的造景生態優勢解決城市雨水問題,運用多元化綠色基礎設施,結合城市雨水花園設計提供新型的解決城市雨水問題的景觀化設計策略,控制地表徑流量、凈化點源水污染,推動傳統的公園向多元化生態雨水公園的轉變。
五、結語:
海綿城市在我國近幾年開始起步發展,理論和實踐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城市雨水公園的景觀設計中,要將綠色基礎設施應用到園中,遵循設計理念原則,實現傳統公園與新型海綿技術的自然銜接,發揮功能景觀效益,重塑城市生態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晨辰.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園林道路設計初探[J]. 中國建材科技, 2015(S2):86-87.
[2] 徐立飛.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惠農渠生態文化公園景觀設計[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8, 553(2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