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 要:每一個高中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合理的分組,能夠幫助學生達到最優的學習狀態,從而鑄造高效課堂。而高中語文課堂中的包含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如何更好地針對學生的情況實現有效分組,也成為教師思考的主要問題。因此,筆者提出基于學生特質的分組形式,從而充分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實現語文知識的有效講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科學分組;異質分組
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并不單單是針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多地是向學生滲透語文綜合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關鍵能力,因此,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進行語文知識的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如何在合作活動中進行有效的分組,成為教師落實合作學習活動價值時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不同的分組,從而建構靈活的語文課堂中,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一、異質分組
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對應的家庭生活背景和學習的經歷,而這些背景和經歷的差異,使得學生在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時,會表現出差異性的認知效果,這也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所不可避免的。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創建異質分組的模式,保持每個小組當中學生之間的不同性,讓學生在具有差異水平的學生之間,進行思想的交換,從而以更加寬泛的角度進行文本的閱讀,逐步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建構。
例如,在向學生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文言文解讀能力,踐行異質分組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教師先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分析不同學生所具備的文言文解讀能力。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指出每一個學生都在的層級。緊接著,教師以“異質分組”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組員結構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文言文解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文言文解讀能力一般的學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圍繞《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進行解讀,促使學生在相互輔助中,共同實現本篇古文的有效解析。
顯而易見,在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圍繞學生的實際能力,開展異質分組,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之間的差異優勢,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價值。
二、同質分組
興趣是讓學生產生認知動力的源泉,在向學生教授語文知識時,教師也應當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盡可能地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索。而問題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多元化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進行思考,從而讓選擇思考同一問題的學生自成一組,實現同質分組。
例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樣化問題的提出,促進同質分組模式的創建。通過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分析,我們能夠明確讓學生總結別里科夫人物性格,以及分析全城人害怕別里科夫的原因等,是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結合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文章中描寫的是誰的葬禮?人們稱他作什么?”“別里科夫的表現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呢?”等多個問題,并使用PPT的形式,將所有問題一次性展示給學生。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對于選擇同一問題的學生形成一組,并圍繞選擇的問題,展開自主交流的活動,逐步加深對《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內容的認知。
不難看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使用問題的方式,為學生進行同質分組提供路徑,從而讓具有同一興趣的學生形成一組,在共同的興趣驅動下,逐步提升認知語文知識的實效。
三、自由結合
無論是同質分組,還是異質分組,教師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也因此制約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所以,為了在語文課堂中更好地展現學生自身的價值,教師也應當創建自由結組的形式,讓學生基于自身的意愿,完成小組的建構。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實現自由、輕松課堂氛圍的營造,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默契十足的分組中,有效地完成對語文知識的分析。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結組,從而基于形成的小組,共同分析文章中的寫作手法,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態度等,使得學生在發揮集體智慧中,逐步實現本節課的有效學習。然而,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在高中階段的學生,盡管心智上已經稍顯成熟,但是,仍舊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在學生自主進行結組開展交流活動中,教師也應當關注學生談論的話題,從而保障學生的交流內容是圍繞本節課展開的,從而提升合作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無論是按照學生的特質,讓學生進行分組,還是讓學生進行自由結組等,都是現代教育理念下萌生的分組原則,但是,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中,真正地實現科學地分組,其形式卻不僅限于此,因此,在之后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繼續探索合作活動中的分組形式,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的小組中,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有效認知。
參考文獻:
[1]陳其松.淺談高中語文分層教學的有效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35.
[2]李歡. “分組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