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素貞
關鍵詞:大數據;公共圖書館;信息技術服務
1、大數據的定義
由于大數據技術的產生背景和推動力量較復雜加之大數據概念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人們的研究背景和視角有差別,因而大數據的概念多且雜亂,這成圖書館界應用大數據的障礙之一。大數據是將分布式計算機中的大量數據和處理器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協同工作目的的一種新的技術理念和信息技術。大數據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越來越成為數據的主要部分。據IDC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中80%的數據都是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每年都按指數增長60%。大數據就是互聯網發展到現今階段的一種表象或特征而已,沒有必要神話它或對它保持敬畏之心,在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大幕的襯托下,這些原本看起來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開始容易被利用起來了,通過各行各業的不斷創新,大數據會逐步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數據中心的運行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大數據的本質是將資源和計算都在異地的設備中完成,而自己的終端設備只需要一個顯示設備和操作設備,比如,我們只需要一臺顯示器和鼠標就可以正常工作。
在中國走向大數據時代之際,我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作為社會公共文化體系重要陣地的公共圖書館與大數據有什么關系?公共圖書館又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大數據的挑戰、促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
這正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2、大數據&公共圖書館
大數據的出現,將使我們從一個以桌面系統為中心的應用模型向新的以網絡為中心的應用模型轉變。大數據帶來的改變,不僅是人類對計算機使用方式的改變,還必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獲取信息、保存信息及交流信息的方式。對于大數據來說,向社會提供公共性信息服務是其核心思想,也是其目的所在,這與公共圖書館開展社會公益性服務的價值取向是相一致的。筆者認為,新技術本身不應該僅僅成為人們口頭談論的焦點,實用才是最重要的。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是提供信息服務,擔當社會記憶的客觀保存機構。隨著近代民主意識的提高,公共圖書館承擔了新的職責即保證社會成員平等、公正地獲取信息的機會,從信息知識角度維護社會公正、健全民主制度。大數據通過超強的信息組織能力為公共圖書館在未來提供更好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提供了保障。
傳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下,用戶一般使用計算機才能使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由于大數據模式提供了強大的無線一接人功能,因來用戶可以通過各種相關的終端使用公共圖書館子資源,從而使公共圖書館“社會資源中心”的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大數據作為一種IT基礎設施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將會深刻地影響未來互聯網的運作和服務模式。公共圖書館以組織和傳遞知識為已任,毫無疑問也必然會受到強烈的沖擊。最近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正式宣布將向它的會員圖書館提供“基于云的”的協作式圖書館管理服務,在未來幾個月內以它的本地目錄服務開始。這是圖書館界的第一個大數據服務。作為領域應用的專業大數據服務,圖書館可以說又次成為新技術應用的弄潮兒,領先于許多其他行業。與數字化、網絡化密切相關的公共圖書館在開展信息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提供的過程中也將與大數據、云服務息息相關。目前,圖書館界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將大數據和云服務應用到圖書館的資源建設與服務提供中。公共圖書館應抓住這大好機遇,明確自己在大數據環境中的發展定位,完善網絡服務設施,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提升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
3、公共圖書館中大數據的應用
公共圖書館人必須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數字化技術的浪潮,大數據的優勢似乎無與倫比,但還處于早期應用階段,還有較多不成熟的地方,其中為人議論最多的是安全眭、隱私權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問題。其實,一直以來,公共圖書館便是在技術的雙重影響下曲折前進的,大數據僅僅是現在一項新信息技術,今后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技術出現。在眼花繚亂的技術迷局中,公共圖書館必須了解自身的定位,分析具體情況,冷靜面對大數據的挑戰,一方面要加強館員教育,研究新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盡管大數據提高了搜索引擎的信息組織能力,給公共圖書館的生存空間造成一定威脅,但應該看到大數據作為商業化組織的產品,其最大的目的必然是利潤,而公共圖書館本身作為公益性機構,普遍、平等的服務理念是商業贏利組織無法達到的,因此在現階段,如何將大數據來更好的應用到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大數據模式的出現給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社會信息資源中心”作用的發揮帶來了機遇,同時,目前大數據的應用處在探索階段,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隨著圖書館界對大數據技術的關注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大數據技術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應用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