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摘要:傳統的飛機裝配采用剛性工裝定位、手工制孔連接、基于模擬量傳遞的互換協調檢驗方法和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CAD/CAM)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在現代飛機制造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飛機制造進入了數字時代。本文就飛機裝配檢驗技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飛機裝配;檢驗;技術
引言
受到飛機結構特點、零件及工裝制造精度、裝配工藝水平、檢測手段、研制周期和經費等諸多因素影響,國內幾大主機制造企業目前都還只是在某些點或線上形成突破,車間的布局規劃分散,未形成全局的概念,相關配套軟硬件設施也不能適應現代飛機生產自動化裝配的需求,無法滿足高新武器裝備高質量、長壽命的要求。
一、檢測關鍵特征
飛機數字化制造采用數字量進行協調,關鍵特征數據流貫穿飛機制造過程,關鍵特征的設計、提取、傳遞、轉化、使用直接影響飛機數字化制造的質量和效率。在CAD系統中,特征被認為是某種具有形狀和功能屬性的信息集合,是產品制造質量關鍵控制要素,依據飛機典型結構件的幾何及檢測特點,將面向飛機結構件的檢測特征進行歸納,如圖1所示。
以裝配單元為數據集,面向飛機裝配的檢測關鍵特征包括:定位協調基準、檢測點集、特征識別物等。關鍵特征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檢測點應在具有高強度、剛性好、變形較小的結構件上選取,如加強框、梁等;(2)檢測點盡量在設計分離面、工藝分離面和對接面上;(3)檢測點的分布合理,具有代表性;(4)檢測點具有較高的位置和幾何精度,盡量與K孔、定位孔和工藝孔一致;(5)檢測點位置應保證檢測的可達性。
按上述規則選取關鍵特征點后,按檢測點位、零部件成型工藝、檢測誤差項、剛性以及對飛機裝配精度的影響等信息對關鍵特征點進行綜合評價,并分配相應的權重系數。特征點的詳細信息可結合數模進行提取。
二、表面類特征檢測
飛機裝配過程中,主要的表面類特征包括間隙、階差、波紋度和氣動外形,直接影響飛機的隱身性和氣動特性,傳統檢測方法存在以下問題:
(1)間隙和階差檢測。間隙和階差依靠塞尺測量,表面沉頭孔(包括鉚釘孔和螺栓孔)采用窩量規等模擬量檢測,依靠工人肉眼判斷,檢測精度與工人經驗有關,測量準確度低。
(2)波紋度和氣動外形檢測。采用卡板檢測精度低,不能定量分析氣動外形誤差大小,而且卡板制造周期長,費用高,安裝勞動強度大,很難實現飛機部件全部外形的測量,影響飛機制造精度。國際上先進的表面類特征的檢測技術采用光學非接觸式測量,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
(1)攝影測量。采用特定的工業相機,在不同的位置對待測物體進行拍照,再將數據傳給后臺計算機,通過軟件對采集圖像進行處理,最終得到被測物體的表面點云圖,并與理論數模進行對比,實現了物體的表面尺寸檢測。適用于大型部件及整機的測量,效率較高,精度在亞毫米級。
(2)白光測量。仿照人眼視覺原理,通過多個特定布置相機,利用二維光學成像重建工件的三維數學模型。適用于飛機零部件的測量,測量誤差低于0.1mm。
此外,現代飛機制造向著異地協同模式發展,一些重要零件,特別是大型零部件,協調關系復雜,如大型的艙門、口蓋類、翼面類零件,配合面形狀復雜,通過對配合面的三維形貌掃描,預判零部件匹配程度,降低返廠返修率,保證飛機研制進度。
三、內部結構特征檢測
內部結構特征包括框位、交點孔、K孔、工藝孔、關鍵飛行傳感器支架等。由于上述特征位于機體內部,通視性較差,常規光學測量儀器很難發揮作用,可采用關節臂測量。它是一種耦合轉動關節和定長臂的坐標測量系統,轉動關節處設有角度編碼器,用于測量轉角信息,定長臂精確標定,經過系列坐標變換得到待測特征坐標向量值。
受臂長限制,關節臂通常只能完成局部零部件的檢測,而飛機尺寸長達幾十米,如通過關節臂自身蛙跳實現轉站,誤差積累相當大,影響測量精度。實際測量時,可采用激光跟蹤儀或激光雷達等大范圍測量工具,通過相匹配的接口(如球心),為關節臂提供全局基準,以此實現大尺度內部結構特征的檢測。
四、大部件裝配質量檢測
飛機大部件對接采用組合測量方式,解決大尺寸空間測量精度和測量范圍相互矛盾,充分發揮不同測量設備的優勢。克服僅憑單一測量設備達到大范圍高精度測量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的瓶頸問題,其中主流的組合方案包括室內GPS結合激光跟蹤儀、室內GPS和激光雷達,優化室內GPS測量站位,測量接收器預置在關鍵測量特征處,實時反饋測量值,進而監控飛機大部件的位置和空間姿態。同時,結合大部件對接柔性工裝控制系統,自動完成飛機部件的定位、移動、調整、對接等,實現大部件對接閉環動態引導。基于室內GPS的多任務數字量協調精度控制技術在波音787總裝過程中實現了大部件自動對接應用,裝配時間從幾天縮短至幾小時。國內采用該方法縮短了飛機大部件自動對接裝配周期50%以上,自動對接誤差僅為傳統工藝的20%。
五、活動部件檢測
活動部件包括舵面、活動艙門、起落架等,由于缺乏對待測件運動路徑的有效描述,傳統制造采用經驗法和試配法,導致工作強度大、裝配周期長,特別是傳動環節多的系統,嚴重制約著飛機的研制進度。動態監測技術,采用多個攝像機的攝影測量系統,測量過程中,攝像機固定于工作站位,各攝像機經精確標定,組成多目攝影測量系統。飛機活動部件上設置靶標點,靶標點與活動部件同步運動,攝像機通過跟蹤靶標點進而推算活動部件的運動軌跡,利于快速排查問題,提高裝配效率和精度。多目攝影系統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自動加工設備的導航,通過在末端執行器上設置3個以上靶標點,可實時檢測末端執行器的空間位姿,提高自動加工設備精度。
結語:
以表面類、內部結構特征、大部件對接和活動部件的裝配過程質量控制為對象,闡述測量設備選型、整體測量場的構建及其應用效果,為數字化測量技術在飛機裝配領域的應用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郭洪杰,馮子明,張永亮,喬興華.以模型為核心的飛機智能化裝配工藝設計[J].航空制造技術,2017(11):64-69.
[2]張開富.飛機裝配過程數字化測量技術[J].航空制造技術,2016(10):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