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崢
摘要:SPOC模式是對MOOC的繼承與超越,結合了傳統課堂的面對面講授的優勢與MOOC的網絡資源拓展,能夠有效促成深度學習的開展。本文是對SPOC模式下深度學習研究的元研究,以期對SPOC與深度學習研究的科研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SPOC;深度學習;元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隨著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混合式學習在教育領域得到迅速擴展和延伸,已經成為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并逐漸擴展到高等教育與語言學習領域。《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指出,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和混合式學習已成大勢所趨,且需要評價每位學習者具體技能。2017年最新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鼓勵教師實施基于課堂、慕課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但是,在日益加大教學改革與教育資源投入的同時,問題不斷顯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沒有實質性提高,學習過程常停留在淺層學習層面,網絡學習因此被稱為“滋生淺層學習的溫床”,不能達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目的。顧小清(2015)指出數字化學習所伴隨的碎片化、多任務與淺層讀圖現象,容易導致學習深度缺乏的問題。與此同時在專注學習理論發展與學習模式設計時,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研究與實踐較少,且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導致對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性測量不夠全面。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曾明星,2015)是將MOOC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式學習模式,內容更具針對性與個性化,是對MOOC的繼承、完善與超越,為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轉變提供了多維度支持。本文將對SPOC模式下大學生外語深度學習研究進行元研究,以期對此領域科研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二、研究方法
本文是對SPOC模式下深度學習研究的元研究,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SPOC混合模式”為主題,檢索到與本研究相關文獻331篇;以“深度學習”為主題,檢索到與本研究相關文獻8026篇;以“深度學習評價”為主題,檢索到與本研究相關文獻110篇。按照引用次數與相關度挑選重點研究文章,進行重點梳理與評價。
三、文獻述評
目前在SPOC混合學習模型理論的建立、深度學習與深度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一些熱點問題,尚未達成一致結論。
在SPOC混合學習模式理論的建立方面,Armando Fox(2013)提出SPOC概念,認為SPOC是融合了實體課堂教學與在線教育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促進MOOC在高校課堂教學落地生根。目前國內SPOC建模實證研究數量還較少,多數集中在SPOC概念、學習模式的探討和與MOOC的比較。薛云等(2016)構建了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四個三”教學模型,并以該模型為基礎,進行課程翻轉課堂實踐,結果顯示,學生對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認知度、參與度、滿意度均高于傳統課堂。
在深度學習理論與實證研究方面,在早期理論研究中,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隨著研究的發展,研究者從關注深度學習方式過渡到關注深度學習發生過程,而目前我國學者對深度學習概念和內涵的理解還停留在學生認知能力發展上。Biggs(1979)認為深度學習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動的認知加工,對應的淺層學習則采用低水平認知加工。我國學者黎加厚(2005)、馮銳(2010)等也對其內涵進行探討,近十年,我國對深度學習的實證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近三年研究較少。Heijne-Penninga(2010)等人通過適度信息加工測驗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層次,并結合認知需求量表的分析結果,用于探索深度學習、認知需求與測驗成績之間的關系。曾明星(2015)討論了深度學習模式建構,段金菊(2015)以其所構建的深度學習交互層次模型為依據,提出了在激發外顯學習行為階段、促進認知加工過程階段、學習結果保持階段的策略設計。
對深度學習的評價其實是對學習績效的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制度等,采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評價對象的評價內容進行全面系統評價的過程。目前,國內外關于深度學習績效評價研究側重于評價理論的探討以及評價內容的界定。張浩(2014)以學習目標為依據,運用觀察、反思、調查、測驗等方法,收集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等方面客觀資料,試圖構建深度學習評價理論體系。
四、教學及研究啟示
首先,SPOC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大學生進行深度學習。SPOC模式能夠彌補傳統課堂課時不夠,而MOOC資源針對性弱的缺點,結合兩者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我國學者對深度學習的內涵、結構、測量、影響因素、影響效果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SPOC模式下大學外語深度學習教學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基于SPOC混合模式的深度學習理論模型的探索、驗證與豐富;SPOC混合模式下大學外語深度學習績效評價體系的建構,有利于深度學習形成機制分析,將深化深度學習評價理論基礎。
五、結語
SPOC是MOOC的發展,并結合了傳統課堂的優勢,能夠將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有效結合,有利于大學英語深度學習的有效開展。本文將學者對SPOC與深度學習的研究進行梳理,進行二手研究,以期對今后科研與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Biggs J. B.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outcomes[J]. Higher Education,1979(8): 381-394.
[2] Heijne-Penninga, M Kuks, J., Hofman, A., Cohen-Schotanus, J. Influences of deep teaming, need for cognition and preparation time on open- and closed-book test performance[J]. Medical Education,2010(44):884-891.
[3]Fox, A.. From MOOCs to SPOCs[DB/OL]. http://cacm.acm.org/ magazines/2013/12/169931-from moocs-to-spocs/fulltext.
[4]馮銳,楊紅美.基于故事的深度學習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1):26-18.
[5]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 計算機教與學,2005(5):29-30.
[6]顧小清,馮園園,胡思暢.超越碎片化學習:語義圖示與深度學習[J]. 中國電化教育,2015,(3):39-48.
[7]薛云,鄭麗. 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 探索與反思[J]. 中國電化教育,2016,(5):132-137.
[8]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7):51-55.
[9]曾明星,蔡國民,姚小云.翻轉課堂課前交互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 代教育技術,2015,(3):57-62.
*基金項目:2018年度秦皇島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SPOC模式下大學外語深度學習評價系統構建——以秦皇島高校為例”(課題編號:2018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