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良
【摘 ?要】 學習命題在新課改實驗中起著教學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是課程改革實驗成敗的關鍵環節。在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中,幾乎每天都面臨著試題的選擇、命制問題。課堂例題、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 數學 ?命題 ?基本策略
近年來,各種各樣形式的測試層出不窮,復習試卷也是鋪天蓋地,唾手可得。學生要面對各種測試,有單元測試、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甚至和其他學校的聯考等等。但是那么多形式的測試,試題從哪里來?多數教師對學生的練習和檢測主要采用三種途徑解決:一是使用上級教育部門編寫下發的配套練習卷;二是購買市場上現成的教輔材料;三是直接從網上下載一些試題。這種“拿來主義”的做法,缺乏對習題的甄別與精選,在教學檢測中直接“為我所用”,自主命題離一線老師越來越疏遠,使教師的命題能力逐漸退化。所以,命題絕不只是專家的事,它應當是每個教師基本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必須提升的一項專業能力。那么,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怎樣去嘗試操作自主命題,提升自己的命題能力呢?
一、研讀命題——讀清命題的意圖
以年級組為單位,基于教學的基本要求,針對知識的重難點和試題形式,廣泛收集試題。收集的試題可以是近三年來全省各市、各地區的試題,還可以是教學期刊上的試題,然后組織教師按照內容模塊對試題進行分類整理。每位教師再根據不同的模塊對試題進行研讀。研讀試題內在的本質特點、所涉及的知識點和解題的規律、數學思想方法。把握試題的難度,然后思考推敲出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應引起注意的地方,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要完善試題的不足之處。以達到求精、求準、求熟的程度,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試題的研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對試題的辨析能力,培養自己良好的題感。最終通過對試題的分析來啟迪我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1. 典型試題的研讀。
各年級收集相關知識點的一些典型試題,通過對這些典型試題的研讀,把握試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所涉及的知識點、解題思路、方法等的共同點。再進行對比研讀,分析它們之間因為某個信息的變化而導致解題方法的微調,最終來指導我們教師的命題。
2. 易錯題的研讀。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題時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要善于搜集這類試題并分析其產生原因,是學生馬虎了、沒看清題、對題意理解不清晰,還是知識缺陷或者是產生了思維的誤區等。然后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啟發學生思維、指明解題思路、提示知識要點及解答規范等,同時給出正確解答。
二、模仿改編——領悟命題的要領
命題能力是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能力,當然命題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教師命題能力的培養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得出來的。一份好的試題也絕不是短時間里生搬硬套能出來的。命題的過程是不斷學習、模仿、改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1. 善于模仿。
先有模仿,后有創新。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很多的創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為命題的繼承和創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石。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對試題要有選擇,有比較。平時要善于收集和積累一些優秀的試題,從而模仿這些試題的表達方式、選材來源、提問技巧和呈現方式等。
2. 學會改編。
教師自身對教材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根據教學的目標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對習題進行改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體現自己的教學特點,檢驗自身的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的目標達成度,以便于指導自己今后的教學活動。對于同一道試題,我們可以改變某一個信息,而改變解題思路和方法,或者增加試題的難度,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命題創“生”——抓住命題的本質
1. 貼近生活。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已經很注重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命制試題時,我們也可以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或感興趣的話題,如銀行存款利率、停車收費、商場打折等富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挑戰性,具有時代氣息與教育價值較強的內容,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關注身邊的數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最終培養他們從實際問題中形成抽象數學模型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意識。
2. 情境“新生”。
上面我們說命題要貼近生活,讓學生熟悉并感興趣。但是,要評價學生的真實能力水平,就又需要我們提供新穎陌生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條件反射,而是迫使他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再者,將知識放置于新的情境中加以應用,也是數學綜合能力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這樣,與此題相關的知識基礎是否扎實,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該知識才有可能暴露真實的反映。否則,很多可能是反復操練、強化記憶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用新情境材料考查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千萬不要用與教材中相同的語言,因為這樣很可能導致只考查學生的簡單記憶力。
總之,那些為了所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沒有對那些“拿來主義”試題進行篩選就“為我所用”,搞“題海戰術”的老師,效果往往是不盡如意的。結果就是他們自己始終有批不完的題,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師生都很疲憊。且不說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心理疾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回想起浙江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顧志能《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練習課,至今還是記憶猶新,僅僅6道題,將口算、估算、筆算三算融為一體,整堂課是那么地生動有趣,那么地與眾不同。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對教學要求、對教材、對學生、對試題有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來提高我們的命題能力。并把這種能力遷移到平時的練習和作業設計中,去掉機械的訓練和無效的試題。以精選、精編作業,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希望本文可以給同行們在這個話題上多一點思考,以期老師們達到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解題策略多維度、知識結構整合性的命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要的命題設計,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研究數學的空間,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數學教師命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斯苗兒.小學數學教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