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提升帶動了我國科技的發展,當前雷達信號的可靠性對區域管制模式產生了較大影響,對其進行定量評估能夠對系統進行全面性的保障。通過對當前雷達信號進行傳輸,能夠建立數學模型,對各種可靠性的方法進行測試,通過系統的對模型進行測試才能提高雷達信號的可靠性,也能對各種方法進行創新保證。
關鍵詞:區域管制;雷達信號;傳輸;可靠性;
引言
為了進一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要抓緊對我國民用航空進行建設發展,也能夠滿足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當前我國民航局在全國各地都進行管制中心的建設,目前已經有七個區域中心被建立,已經成為我國民航歷史上最大的基礎建設項目,并且已經有四個區域投入運行。在七個區域中心全部運行后,可以為全國32個省的飛機進行交通管制,還能夠實現遠距離進行區域飛行的能力。
1 雷達信號通信可靠性評估數學模型的建立
1.1 單路雷達信號的可靠性分析
對于遠距離的運行模式下,必須要應用雷達信號進行傳輸,這樣才能夠為信息傳輸的準確性提供保證,通過對各種架構和自動化系統配備了主配系統,這樣也能夠使整個建設的方式更加全面,通過適應運行架構能夠應用航管自動化來進行多路由的立體傳輸,采用備份等方式也能夠更加系統地提升雷達信號傳輸的可靠性,實現在遠距離運行模式下的有效傳輸。單個雷達信號傳輸是通過串聯系統,這個系統比較簡單,模式比較單一,在這種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失敗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所以在設定時一定要對雷達信號的通信系統在時間段內加強避免失敗的概率,通過對其可高度和失效率進行導入,能夠使各個子系統之間保持獨立,也能夠使串聯系統的可靠性增強。一般來說在一年的時間里,對航管自動化以及通信鏈路的可靠性進行假設,我們就能得到傳輸設備的可靠性和雷達設備的可靠性,這樣我們就能得出相關的結論,也就是說對于雷達信號的系統,他的可靠性與串聯系統中最低的一個環節是相關的,如果串聯通信線路越來越多及可靠性就會下降,所以為了避免其失敗率一定要對串聯系統的子系統進行控制,這樣就能使故障運行的時間縮短。
1.2 多路雷達信號可靠性分析
多路雷達信號的可靠性分析時,也需要在遠距離大區域的運行模式下通過信號的接收來對一個扇區的雷達信號進行控制,如果一個扇區的雷達信號是由航管自動化系統并聯的,這樣就會使其他通信干線傳輸設備和其他幾個子系統進行共同構成,使其信號輸出達到基本的要求。其中航管自動化系統如果是并聯關系,那么通信干線和傳輸設備可以是看做串聯后的,避免這樣即使說雷達信號和傳輸設備中出現了失誤,那么整個并聯線路還正常的能夠進行運行,這種系統是混聯系統,能夠提高整個系統的可靠度,航管自動化系統的總體可靠性可以為傳輸系統和雷達信號的整體可靠性提高,同時也能夠為傳輸設備的信號增強效果。一般來說,某山區的雷達信號得到了保障,如果有兩套航管自動化系統,可能會將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提高到90%以上,每個雷達站有三個傳輸途徑,其中兩個途徑可以通過將電信和聯通作為基本,使其干線的可靠性提升,另一種也可以使用衛星作為干線。這樣也能夠使傳輸設備的可靠性和雷達時信號輸出的可靠性提升,如果將其帶入系統的公式,我們就能分析到通過多種傳輸途徑后可靠性明顯的提高,保障性也有了依靠,所以這種模式更加利于當前區域管制的雷達信號通信。
2 提高雷達信號通信可靠性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建設異地同覆蓋范圍的雷達站,可以對當前地域進行雷達信號的擴張,也可能使信號得到有效的保障可靠性提升。一般異地同覆蓋就是在不同地點建立雷達站,可以對同一單區的不同地點雷達進行共同的覆蓋,這樣既能實現雷達信號的有效傳輸也能夠使當地的信號效果逐漸增強,根據有效的估算,在建設雷達站時一定要使同一扇區內有三臺以上的雷達站,這樣通過多種信號覆蓋可以使信號的傳輸得到最大的保障,同時向當前我國廣州區域管制中心對高空單區的雷達信號也實現了二重覆蓋,這就是說每個扇區都有多個雷達站信號對其進行工作,最終能夠實現整個區域的全覆蓋,這樣不同的覆蓋方式來實現信號的相互交叉。
如果每個扇區都有三部以上的雷達信號覆蓋,那么就可能會有99%的設備保障目標,這種目標能夠保障基本的區域運行。一般情況下,對多個相互獨立的運營商來提供有效的通信干線,也能夠實現通信的可靠性,如果對平常的故障進行統計,這樣通信線路運營商可能提供的干線故障就較多。依據相關的算式我們可能了解到通過對通信干線以及運營商的獨立性進行分析,也能夠發現其可靠性。而廣州區域管制中心對主用雷達信號的傳輸設備采用雙干線的模式,這種方式可以通過中國電信提供的傳輸線作為主干線,而另一條線可以在地面用聯通提供的干線作為備用干線,這種兩者相互協同的方式,再加上衛星和廣播的傳輸模式,能夠使雷達信號實現天和地之間的有效連接,最終對數據進行備份保證可靠性。
雷達信號在業務接入時可能會分散到不同設備上,這樣的可靠性也會有效的提升,所以在雷達信號引接時需要注意在不同地點進行設備的接入時,對不同模塊之間也要進行相互的備份,對于相關的電源和電源電纜等設備來說,也要通過不同的接入來使各個環節達到基本的要求。
所以減少信號的傳輸環節和多跳傳輸能夠提高可靠性,同時當前大部分地區的雷達信號臺的傳輸還是串接比較多,如果盡量通過并聯的方式將傳輸路由進行簡化,實地測的保障性提高,而有些雷達信號的傳輸也比較復雜,傳輸串接多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雷達信號的可靠性,所以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將航空管自動化的可靠性提升,按照相關系統設備的使用模式,根據計算結果和可靠性來達到基本的保障要求,通過增加航空自動化系統來實現自動化系統的正常運行。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區域管制模式下,通過有效地提高雷達信號通訊的可靠性可以使空中交通更加順利,也解決了多數航空管制中的問題,只有不斷地依靠雷達信號通信才能使當前大區域管制的方式得到創新。本文主要對雷達信號通信可行性進行的評估,只對部分的影響系統的因素進行了解,其核心得到的簡化,但是要想得到更加精準的數據,就必須通過建立模型的方式,從實際保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不斷地找出解決辦法來實現我國航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基于雷達信號的處理機顯控與通信技術分析[J].電子測試,2019(17):76-77+130.
[2]陶金,李錦軍,湯永濤.通信信號對雷達信號干擾的分析[J].信息通信,2014(10):187.
[3]劉營營,榮興興.通信信號對雷達信號干擾的分析[J].電子世界,2013(20):95-96.
[4]朱剛,祁向宇.雷達信號傳輸中使用的數據通信[J].硅谷,2013,6(06):114+40.
作者簡介:
李朝輝(1993-),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工學學士,任職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區域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