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何琴
摘 要: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它們多方面的需要,使它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教師的角色不應只是 “教育者”,而更應是活動的 “指導者”。自主活動并不是放羊式的教學活動,也不是在教師無形的看管下的活動,而是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想法,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活動的關鍵。
關鍵詞:自主性發展;情感發展;參與性發展
幼兒園都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思想為理論根基,在如何創設寬松開放的活動環境方面進行了一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些探索和實踐。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教育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環境是幼兒每天所接觸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社會化發展以及個性發展,無一不受到它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幼兒在游戲中與環境相互結合、互動、對話,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健康發展。
一、 環境創設促進幼兒活動的自主性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一切知識經驗是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得到的,是通過活動獲得的。”也就是說,幼兒對事物的認知,是通過自身的感知和認識來形成的,所以環境的創設就是為為幼兒獲得知識經驗、提高能力創造了條件。
區域活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游戲活動,讓幼兒的自主活動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老師為他們準備的各種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活動,老師不多加干涉,只在幼兒需要時介入,使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嘗試,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同時也為幼兒的感知、操作、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自主活動獲得了許多能力范圍內的經驗和知識,如:小班幼兒在“變魔術”的探索活動中,發現兩種顏色混合起來會變成另一種顏色;中班幼兒在“玩水”的探索活動中,通過聞一聞、嘗一嘗、比一比了解水是沒有味道的,通過搬一搬讓幼兒知道水是用手捉不住的;大班幼兒在玩磁鐵過程中知道磁鐵能吸起鐵和帶有磁鐵的東西,在進一步的操作中使幼兒理解了很多地方帶有磁鐵。通過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了不斷提升,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活動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二、環境創設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環境的美化,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我們力求從尊重幼兒的審美興趣,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出發進行環境的創設。對于每一個教育主題的環境布置,我們除了用它豐富的主題內容來教育幼兒外,也努力營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藝術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圍來感染幼兒。讓幼兒通過繪畫、手工等不同形式進行創作,既結合了課題,也體現了主題,更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其次,物質環境建設可以增強幼兒對環境的了解,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情趣。因此我們應努力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幼兒名副其實地成為環境設計的主動者。比如在創設“秋天”這一主題環境時,教師們先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秋天的特征:秋天到了,果園里??,樹葉??,小班幼兒在搜集“秋天”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各種感官的運用,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秋天。當他們帶著撿回的落葉回到教室后,由教師在一旁引導幼兒用樹葉布置“秋天”這一環境,在布置過程中,孩子們用撿來的落葉在進行“落葉貼畫”和拓印活動,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討論構思和布局,而不是代替幼兒去布置。在幼兒親手參與環境布置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通過觀察、構思、動手,不但獲得了新知識,其動手能力和創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我想,同樣,當冬天、春天、夏天來臨時,也可以通過讓幼兒收集、交流、布置環境,隨著不同季節的來臨,教室的墻壁在孩子們手中不停地“說話”,而幼兒在布置中也深深刻體會到了四季的含義和特點。所以在布置環境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1)在各班教室自然角內放了許多適合室內生長的動物和植物,如:發芽的蘿卜、洋蔥、大蒜、馬鈴薯??,飼養的小動物:小金魚、小烏龜??,還有一盆盆花卉,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一本“生長記錄本”,采用值日生制度,讓幼兒輪流照顧、觀察、記錄,孩子們因此掌握了許多動植物的知識,大班的孩子對動植物的生長尤其感興趣,他們會自己動手畫觀察日記,記錄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他們還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播種,并參與澆水、除草、松土等勞動,在親手種植的過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2)中班孩子還利用自然材料進行手工制作來裝扮教室,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如:用玉米,毛豆,番薯等制作各種小動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葉加工成標本,或拼剪成各種圖案,用橘子皮來做燈籠,把各種蔬菜和水果進行造型,或變成一個有趣的動物,或變成一個可愛的寶寶。使教室的物質環境因此變得更有意義,從而,培養了幼兒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能力。
(3)根據各個主題,可做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年齡的東西。既可以美化環境,還讓幼兒從中體驗到快樂。
(4)小班的孩子們依賴性還很強,老師們更是為他們創設了家一般溫暖的班級環境:教室里高高低低吊著用彩色紙做的大而色彩鮮艷的“風車”,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娃娃家里有幼兒喜歡的娃娃、玩具,有各種仿真的水果、蔬菜等等,難怪孩子喜歡去娃娃家了;在這種親切而又溫馨的環境里,小班的孩子們有了一種家的感覺。
三、環境創設促進幼兒參與性的發展:
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蘊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環境創設無論從內容來源、主題的產生等多方面都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幼兒與教師之間親密的關系、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氛圍。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因此,在實踐工作中,我們在環境創設方面重視師生共同參與,堅持師生共同討論主題,共同設置布局,真正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為了保證環境的教育性,滿足教育的需求,我們更多的考慮環境與主題相統一,并把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滲透在環境創設中。例如:中班在《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活動的實施中,把教室后面的大主題墻布置成了一個“美麗的大森林”,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手添加的各種小動物,把自己在主題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親自參與布置,加上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和日益增強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自己創編出了一個個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并在彼此的交流談話中認識了很多小動物,學到了很多關于小動物的知識。增強了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參與性,讓環境與幼兒進行了對話。
幼兒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參與活動,這不同于以往教師為主的環境布置,而是充分體現幼兒自主參與程度。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發展水平。要讓幼兒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發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環境是關鍵。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顏潔,龐麗娟:論有利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3]劉超良: 試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