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姝
摘 要:近年來大致移云技術不斷發展,大致移云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給審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審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如果高校對于審計人才的培養還是按照原有的思路,那勢必導致“人才短缺”與“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共存。所以,高校必須認清大致移云帶來的變革,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使之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審計行業的發展。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大智移云背景下審計人才培養研究,希望為研究審計人才培養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智移云;審計人才;研究
大智移云時代下,諸多行業開始運用大數據交互平臺、智能算法、移動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機器語言學習等工具對企業業務信息與財務狀況、客戶行為以及行業宏觀經濟前景等進行分析預測。同時,這些工具技術也逐漸融入到審計證據與取證工作當中,使得審計證據的質量與數量特征發生變化。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高校需要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培養審計人才,為現代企業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高級審計人才。
一、大智移云技術對審計工作影響的研究
(一)對審計對象和方法的影響
傳統的審計工作,主要由審計人員通過一般審計程序,抽樣收集審計證據。審計人員局限于少量樣本數據,無法獲取總體完整樣本。審計工作依賴傳統手工方法,對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存在較大檢查風險。而大智移云技術能利用強大的篩選匯總分類功能,高效地搜集、挖掘、儲存數據,實現全數據模式,增強審計的延伸性和縱深性,落實審計工作的全覆蓋,創建一個全方位、寬領域的審計監督新體系。大智移云技術還改變了傳統現場審計方式,幫助建立起以廣泛采集、集中分析、延伸取證為導向的審計作業方式,使得審計不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有效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二)對審計思維和審計人員的影響
傳統審計多關注結果,往往審查某個單位,發現單個問題,規范一項行為,不能起到對共性問題的防范作用。大智移云背景下,錯綜復雜的海量數據都能被審計所利用,從而實現高聚合的全局、全方位、多維度的審計思維組織管理。審計思路由原來的“因果關系”轉變為“相關關系”,審計人員需要有綜合知識體系結構,有對海量數據的性質、狀態及發展趨勢的判斷認定思維,還要綜合各方信息,做出合理預測,定點精確查證,進行最終審計認定。
(三)對審計風險和結果的影響
大智移云技術著眼于“數據”,強調數據信息化處理,保證審計人員可以利用相關關系準確監控和預測企業活動,掌握企業潛在風險,識別潛在重大錯報 風險,提高審計風險識別的效率。但也有學者認為大智移云技術給審計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如犧牲了數據精確度,無法保證數據真實、可靠性;缺乏確保用戶數據及資源安全的網絡框架體系,很多信息化技術處理、儲存數據和資源主要依靠技術服務提供商的保障,存在較大不安全和不確定性。
二、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現狀
(一)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
審計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工作當中需要應用到大量的會計、審計、稅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需要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養才能獲得,一般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很難跨行跨到審計這個領域。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是國內最難的專業性考試之一,每年的通過率非常低,但是如果想在審計行業有所發展就必須擁有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證書。各高校在設置本科審計學的專業課程時基本上都會參考注冊會計師考試要求的考試科目,像是會計、審計、稅法等,這些課程占用了非常多的學時,例如在會計類的課程上有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在審計類的課程上有審計學原理、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政府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也把這類課程看成最重要的核心課程,在這些課程上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但對于一些看起來和審計關聯性較的課程例如商務溝通、公司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很多學校并沒有開設,即使有開設也沒有放到核心課程里。另外,由于沒有學校的正確引導,學生往往對這類課程重視程度也不夠。
(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不足
審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專業,要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必須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很多學校也都意識到了實務操作能力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基本上所有學校的審計學專業都有開設相應的審計綜合模擬實驗課程,但是開設的情況卻不甚令人滿意。一是許多實驗教學軟件較為陳舊,這些軟件里的案例都是根據前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案例進行改編而來,里面涉及的許多業務已經不適宜現在的情況。而現在審計實務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實驗軟件里卻沒有提及,同時軟件里審計表單的格式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更新,許多學生對于這些表單的印象都是多年前的格式。
三、大數據背景下審計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
(一)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推動審計專業化人才的培養
大數據背景下,政府部門應當在重視支持建強硬件設施、完善審計專業隊伍建設以及加強與專業審計力量的合作等層面推動審計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具體如下: 一是政府部門加大對大數據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二是強化審計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推動審計人員的專業化發展,使其掌握應有的大數據審計分析能力,應當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側重于培育審計思維和分析研究能力。三是合理地借助專業審計力量,切實提升大數據審計的實效性。在開展審計工作時,為彌補自身審計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政府審計部門可以借助社會力量,發揮社會審計力量在大數據采集、分析、整理等方面的優勢,側重大數據在審計工作中的運用,注重審計資源的整合以及審計方法的優化,強化審計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審計合力作用,切實提升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的實效性。
(二)發揮高校的重要作用,培育復合型優秀審計人才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是培育審計人才的重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出其在培養復合型優秀審計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強大數據審計專業建設。在獨立的審計學學科之下,高校應通過有效的論證,加強大數據審計學科建設,側重實現審計人才數據分析能力與系統分析能力的有效結合。二是加強大數據審計課程建設。將大數據技術分析課程與審計專業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建立大數據審計專業課程,突出大數據審計人才培養的特色,側重實踐課程教學,提升學生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審計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大智移云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研究[J]. 汪亞男.當代會計.2019(07).
[2]我國政府審計質量管理現狀與對策[J]. 孫偉龍.審計月刊.2009(09).
[3]政府審計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張紅衛,韓東海,李曙光.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4]關于我國政府審計質量特征的一個分析框架[J]. 趙勁松.審計研究.2005(04).
[5]政府審計質量管理的問題與對策——一項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J]. 王旭輝,毛洋,時現.會計與經濟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