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長壽縣為例,考察了抗美援朝運動中民眾建構國家認同的歷史過程,主要經歷了培育新知、建構認同、深化認同三個階段,中國共產黨深入到每一人、每一處開展時事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民眾心中樹立強大自信、熱愛和平的新中國形象,培養民眾的國家觀念,引導民眾建構國家認同。
關鍵詞:抗美援朝運動;長壽;民眾;國家認同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的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援朝鮮,抗美援朝運動伴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拉開了序幕,全國上下回蕩在人民朗朗上口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中,這一場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塑造新中國形象,在全國人民心中建構國家認同的一大契機。周恩來曾評價抗美援朝運動“動員的深入、愛國主義的發揚,超過了過去任何反帝國主義運動,這是一個空前的、大規模的、全國性的、領導與群眾結合的運動。”②正是因為其規模巨大、影響廣泛這一特點,才能夠使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在民眾中利用一種運動動員的模式,對民眾進行愛國教育,培養民眾的國家意識,建構國家認同。
伴隨著抗美援朝運動的進行,中國共產黨有效地結合國內的中心任務,把抗美援朝運動與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恢復經濟和國家建設緊密聯系,抗美援朝運動既支援了朝鮮前線的戰爭,又推動了國內的社會改革運動和經濟恢復工作。抗美援朝運動期間,全國展開了抗美援朝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提高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政治主義覺悟。中共長壽縣委根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組織群眾行動起來,和全國其他抗美援朝支會一同積極響應總會的號召,配合抗美援朝總會的工作。由于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實行的是“邊打邊談”的方針,戰爭停停打打的節奏導致了抗美援朝運動時起時伏、時間持久。民眾國家認同的建構一個逐漸培養和深化的過程,對新中國的認同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根據全國抗美援朝運動的重要節點和長壽縣的檔案資料分析,長壽縣抗美援朝支會的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同時也是在長壽縣民眾中建構國家認同的主要過程。
一、運動初期培育新知(1950年10月—1951年4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以國內人民的熱烈擁護為堅強后盾,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950年10月24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上作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報告,指出要在宣傳上廣泛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時事宣傳的指示》,要求各地廣泛、深入地進行抗美援朝的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對美國擴大侵朝戰爭不能置之不理的道理,要普遍樹立對美帝國主義仇視、鄙視、蔑視的態度,增強反對美國侵略的決心和勝利信心。同日,成立了以郭沫若為主席的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1951年3月14日簡稱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以統一領導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11月22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向各地分會發出《關于在全國普遍深入地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通告》,號召廣泛地、深入地開展反對美國侵略的思想教育,各地應統一成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的地方分會,并吸收廣大愛國民主認識參加,把群眾的愛國熱情正確地有計劃地引導到實際工作中去。11月25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舉行首次工作會議,會議認為,要把抗美援朝運動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廣大農村普遍發展,開展系統的思想教育和各項志愿活動。全國各地各界人民群眾紛紛響應抗美援朝運動,各地實際開展情況卻大有不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抗美援朝運動已經在有序進行,但是許多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抗美援朝運動卻還未進入正軌。
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后,全國的抗美援朝宣教工作逐步展開。遵照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在涪陵地委、專署的指導下,長壽縣委于1950年12月9日,正式成立了“中國抗美援朝總會四川川東分會長壽支會”,標志著長壽縣的抗美援朝運動才正式開始。長壽縣在這一階段的工作還只是零散的,自流的,有組織的活動還很少。長壽縣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是在區常委城工會議后才正式著手,并逐步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區常委城工會議檢查了過去抗美援朝的工作及城市工作,意識到要想“管好城市搞好生產”,最重要的環節“應從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入手”③。
在這一階段,長壽縣抗美援朝運動工作的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從領導到群眾沒有將抗美援朝運動看成是一個思想運動。工人認為搞好生產就是抗美援朝,工商界認為積極繳納稅收就是抗美援朝。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妨礙了有系統地深入地開展思想教育。第二,這一階段的抗美援朝運動是既不普及更談不到深入,工廠、學校、市民只知道有這個口號,但不明確其基本內容、意義,參加的人數極少,如“河街四段參加學習的只占人口百分之六十一,教員自以為知,看成學生不懂,宗教團體根本沒有參加(長壽城內以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有三百人左右)。”④第三,由上至下思想松懈,應付工作,抗美援朝運動未取得實質性效果。如在對抗美援朝運動的領導上,黨委沒有親自掌握參加,只是交給民主人大號召一下,動員募捐救濟;每段來領導學習的都是一些不純分子,如“十四段領導學習抗美援朝的共九個委員,偽軍官一名(參謀長),地主五名,米廠老板三名,流氓土棍一名,因而造成正派的群眾沒有參加學習,參加學習的只有120人,工人家屬,下層群眾很少參加,而河街四段參加的只是一些地痞流氓。”⑤
可以看出,從1950年12月到1951年4月期間,長壽縣的抗美援朝宣教工作做得并不好,從政府機關到普通民眾,抗美援朝運動的工作都尚未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是長壽縣的地方政府對于中央的決策也并沒有透徹解讀,教條主義地開會而沒有把這一工作具體落實。其二是民眾不是自愿接受教育,很少參加學習甚至根本不參加學習,政府動員民眾來學習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因此在運動中真正受到宣傳教育的民眾很少。最后,雖然在這段期間民眾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抗美援朝的時事教育,但是這種教育只停留在了表面,民眾對國家是認知是不深刻的,對于新中國參戰的立場和自己在這場政治運動中的要扮演什么角色不甚清楚。總的來說,這一階段長壽縣的抗美援朝運動并未真正展開,民眾的國家認同仍處于培育新知階段,民眾在受宣傳受教育的過程中對國際國內環境新的了解,
二、運動中期建構認同(1951年5月—1952年12月)
1951年的“五一”勞動節是全國抗美援朝運動的一個轉折點。根據抗美援朝總會1951年3月14日《為響應世界和平理事會決議并在全國普及深入抗美援朝運動的通告》,為使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的愛國教育,全國各地都積極準備迎接“五一”示威大游行。1951年5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把抗美援朝運動推到新的階段》的社論,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隨即被推向新高潮。
經過前期的充分準備,長壽縣的“五一”普及抗美援朝計劃順利進行。1951年的“五一”標志著抗美援朝運動在長壽縣大規模地展開了。根據長壽縣委宣傳部1950年5月《長壽縣抗美援朝宣傳工作報告》可知,在地委宣教會議前,長壽縣抗美援朝運動未能普及與深入,城區中只是在部分有組織的行動中進行了一些宣傳教育,組織了部分人的學習,在鄉村尚未開展,運動是限于自流的。“宣教會議后(在城區是城工會議后),黨委重視了這個工作,召開了區干會議,傳達了上級指示,在干部思想上認識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性,明確了他的要求和目的,批評了各種糊涂思想,縣機關也以總支、支部為領導,黨員團員為核心,做了動員和傳達,在干部思想上統一起來。”⑥可見一直到1951年5月長壽縣的抗美援朝運動才真正步入正軌。
長壽縣的抗美援朝運動首先是結合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兩大主要任務通過“大會宣傳”、“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時事學習,有條不紊地完成征兵、征糧及生產建政工作。為了響應抗美援朝總會1951年“六一”三大愛國號召,長壽縣政府與長壽縣抗美援朝支會普遍推行愛國公約,捐獻一架飛機,一門大炮,優待軍烈屬,三項愛國運動。抗美援朝的工作迅速發展起來并得到民眾的普遍響應,民眾抗美援朝的熱情逐漸高漲,從“春節擁軍優屬”、“救濟朝鮮災民”、配合“五一”紀念“擁護締結五大國和平公約的簽名”,及“反對美帝國主義武裝日本”、“反對美帝單獨對日媾和”、“中蘇友好宣傳周”等運動中,從城區深入到農村每一個角落,人民都提高了認識,認清了誰是我們真誠的朋友與敵人,發揚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精神。如1951年9月28日,長壽縣的城鄉有三十二萬余人在反對美帝武裝日本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宣言》上簽名⑦。廣大青年多次掀起報名參軍熱潮,“全縣先后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6227人,在朝鮮犧牲330人”⑧。最后,配合增產節約運動,不論城區和農村,民眾都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各項實際工作中去。長壽人民熱愛祖國和友邦的情緒,是從每一個運動中展現出來的,這些情緒通過簽名、捐獻、生產等行動轉化成支援抗美援朝的物質力量。與此同時,抗美援朝運動也漸漸轉變成為促進國家經濟恢復和推動國家建設的政治運動。
1952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兩周年的紀念日,長壽抗美援朝分會根據中國重慶市委員會宣傳部下發的重慶市抗美援朝分會《關于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兩周年的通知》,舉辦了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兩周年暨“中蘇友好月”慶祝會,會上總結了兩年來抗美援朝的成績及作了今后任務的報告。至此,長壽縣抗美援朝運動的熱潮逐漸冷卻。
從1951年5月到195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利用不同的宣傳手段,通過不同的教育形式,讓民眾不斷地陷入一個又一個的運動中去,民眾對運動的反映與回饋越強烈,構建民眾的國家認同就越能持續進行。在這一階段,民眾心態的轉變和自覺的愛國行動,是民眾對新中國的肯定性認識和國家歸屬感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體現。雖然抗美援朝運動經歷了轟轟烈烈后不可避免地漸漸冷卻,但中國共產黨已經在民眾心中建構起國家認同。
三、運動后期深化認同(1952年11月—1954年7月)
1952年11月后,長壽縣抗美援朝運動不再轟轟烈烈的展開,長壽縣各區委紛紛開展了兩年來抗美援朝工作總結,長壽抗美援朝分會與長壽縣委宣傳部的主要工作是發動全縣人民給志愿軍寫慰問信與在全縣宣傳朝鮮停戰協定,以繼續提高群眾對“美帝國主義”的仇恨心。1953年7月,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抗美援朝運動卻沒有戛然而止,“中共中央于停戰協定簽訂當日當即發出關于朝鮮停戰的宣傳指示,軍委總政治部次日又發出關于朝鮮停戰宣傳的補充指示。”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的宣傳是為了更好地在民眾心中強化我國以“新中國”的國家形象擊敗了美國的“紙老虎”形象。
長壽縣的《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宣傳要點》中指出,“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字,是朝中兩國人民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偉大勝利,是以蘇聯為首的整個和平民主陣營的偉大勝利”⑩,并多次在文中強調,中國入朝作戰是正義的,中國人民是酷愛和平的,我們以前就有主張和平的歷史傳統,在今后也會永遠主張和平;我們不僅要維護本國的和平,更有責任維護全世界全人類的和平,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是我們的基本態度,也是我們入朝作戰的根本目的。通過這一宣傳更加鞏固了之前一直在民眾心中所塑造的熱愛和平的正義的新中國形象,同時也證明了新中國不再是任別國欺凌的“羸弱”、“無能”的國家形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給全國人民的一顆定心丸,或許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并無法完全打消民眾的顧慮,但是抗美援朝的勝利徹底堅定了民眾對于新政權的信心。
從長壽縣來看,抗美援朝運動的影響在戰爭結束后的兩年里都一直存在,1954年6月,長壽抗美援朝分會仍在了解各界人民寫慰問信的情況,并組織各界人民繼續為志愿軍寫慰問信,與志愿軍建立緊密的通信關系。以長壽縣稅務局為例,在1954年時全局與志愿軍建立互相往來的通信關系的同志有6人,互相往還信函36封,有自1952年初即建立的,也有從1954年后才開始通信的,志愿軍的回信對收信同志有很大的鼓舞,作為國家的公職人員和干部,他們對于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認識在一封封信中得以升華。尤其是在節日發動一次寫慰問信,“是廣泛的對干部進行了一次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鼓舞干部的工作熱情。”11當然這種政治教育也在農民、工人、中小學生、教師等群體中展開。可見,抗美援朝戰爭已經塵埃落定,但中國共產黨善于利用抗美援朝運動的余溫對廣大民眾進行再教育,民眾對于新中國的認同在再教育中受到反復的強化和鞏固。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以后,抗美援朝運動漸漸沉淀,但是中國共產黨在民眾心中建構國家認同的活動并未停止,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共產黨都將致力于鞏固其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取得的成果。
注釋:
1《周恩來軍事文選》(卷四),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頁。
2長壽縣委宣傳部:《抗美援朝工作情況匯報(1951年4月20日)》,長壽區檔案館藏,檔案號:1-6-1,第30頁。
3 長壽縣委宣傳部:《抗美援朝工作情況匯報(1951年4月20日》,長壽區檔案館藏,檔案號:1-6-1,第31-32頁。
4 長壽縣委宣傳部:《長壽縣抗美援朝工作匯報(1951年5月6日)》,長壽區檔案館藏,檔案號:1-6-1,第44頁。
5 四川省長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壽縣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9頁。
6 張蘭成:《抗美援朝軍事宣傳工作述評》,《軍事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
7 長壽縣委宣傳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宣傳要點(1953年7月28日)》,長壽區檔案館藏,檔案號:1-6-3,第1頁。
8 長壽縣人民政府稅務局:《稅務局與志愿軍建立通信關系及慰問工作情況(1954年6月25日)》 ,長壽區檔案館藏,檔案號:4-1-19,第5 頁。
作者簡介:
萬圓圓,女,1996年3月,重慶,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