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險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中國特色的保險業實踐、保險主體和參保主體的智慧和創造。我國的保險業文化,從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到不斷融合、豐富和發展,無一不凝結著保險業發展理念、經營意識、從業情懷的創新和升華,是保險事業的精神力量和寶貴財富,是保險人奮斗的價值追求和全心全意為業戶服務的情感集成,要大力推動保險業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保險文化;創新發展產品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保險文化建設是現代保險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創新和文化是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引擎和先導。保險文化來源于保險產業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保險服務的需求,進而會對保險產業的大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力推進新時期保險文化建設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是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大勢的需要。世界保險業的競爭加劇,文化理念更新。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外保險業的觸角已進入我國保險領域。我們既要適應擴大開放,又要積極參與保險業競爭。我們既要堅持傳統的優秀文化,又要吸取國際先進的經驗。我們要以文化理念的創新,引領從業觀念、服務意識、業態模式的更新和變革,以嶄新的面貌和頑強的勇氣躋身于國際保險業的競爭。
二是創新是適應我國保險業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的需要。隨著社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險不再單是簡單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救助措施,而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內容。擔負起國家社會保障的重任,必須不斷創新完善保險體制和機制,以大數法則、大數據應用、大覆蓋、大保障的文化理念,不斷完善和塑造適應新階段保險業發展和需求的新業態。
三是創新是滿足參保主體保險消費新需求新變化的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消費者的保險需求已從單一轉變成為多元、已從傳統產品轉變成為現代產品,已從低層次保障轉變成為中高層次保障,已從短期保障轉變為長短結合保障。面對保險需求的提檔升級,我們必須以創新為動力,促進保險業的提質擴面。
近些年來,在國務院和銀保監會的領導下,我國保險業行業理念、制度政策、產品和管理等方面涌現出很多創新,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從保險業的發展階段來看,當前是我國保險業發展最好最快的黃金期。
但是應該看到,同國際保險業發展相比,同國內的保險需求相比,我國保險業仍具有大力創新的廣闊空間和消費需求。我們既可以針對新需求設計新產品,也可以現有產品更新升級,還可以是經營策略創新變化。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保險文化創新的突破:
一是推進保險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模式創新,是保險文化創新的重要內容,既要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產品服務,又要結合國情和國內需求,打造產品豐富、渠道多元、服務優質的新型發展模式。加大對于多元產品創新力度和投入,針對不同的保險對象、不同的銷售渠道設計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保險需求。例如針對農村老齡人口基本沒有養老保險、醫護保險少的特點開發相應的新險種;開發針對高收入人群的保險產品,積極介入職業責任保險、教育保險等領域;針對銀行代理業務蓬勃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于銀行銷售、與銀行業務關聯密切的險種等,增強保險業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培育新型保險功能,積極進入“三農”領域,大力開發農業保險,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加大對教育、科技等行業的服務力度,真正成為政府、企業、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為提高保障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渠道。
二是推進保險種類產品創新。這是保險文化創新和模式創新的關鍵。保險產品種類的設計蘊含著創新的理念和技術含量,是保險文化、理念和技術的有機結合體。從國家戰略高度,推進產品創新,促進保險產品轉型和升級。要按照國家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要求,適應新階段氣候變化和農業災害多發重發態勢,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保險由單純成本逐步向保產量、保價格、保指數、保收益上轉變;在車險方面,可加強優質車險延伸產品的開發,也可通過提供各類新型經辦服務、提供新型補充醫療和養老保險產品,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補充作用;另外還有科技、巨災、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醫療意外、實習安全、校園安全等很多領域有待開發。
三是推進保險技術手段創新。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一些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顛覆性的技術突破。可以說,一項技術的變革突破,往往決定著一個企業、一種業態、一個產業的成敗。現代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已對金融業、保險業的現實業態、從業手段、運行機理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嚴峻挑戰。應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和創新現代保險業管理、服務、運行技術系統。技術創新要考慮不同受眾的多元意愿,從科技上來創新服務、產品、渠道等內容。如在森林保險的風險查勘和理賠上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地面監測控制系統來解決查勘難、理賠難的問題。也包括它要從最基本的保單設計、保單內容上做到通俗化,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保險業本身就是服務于民生保障的、服務于工廠學校的、服務于田間地頭的各種國民經濟產業的。保險業文化只有真正傳遞出把滿足多元需求的核心價值取向,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保險文化建設才能站得住、立得直,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推進保險企業服務創新。保險業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和經濟的“助推器”,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著其它行業難以企及的天然優勢。以專業化經營為依托,提高服務質量,進行服務創新。服務創新可概括為“防、簡、快、警”。“防”即風險管理由事后理賠向事前防范轉變;“簡”即保單條款設計由一般性的繁雜向通俗化、簡單化轉變;“快”即理賠服務由循序漸進向快速理賠轉變;“警”即突發事件由程序規范處理向預警、應急預案、應急響應轉變。
五是推進保險企業文化創新。保險業創新要通過保險行業主體,特別是保險企業文化創新來實現。保險企業通過從思想、人才、形象上進行文化理念的創新,體現保險業創新的要求。思想建設是保險文化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要大力提高企業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努力打造學習型、服務型保險企業;人才是保險文化創新的主體,努力提高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強化員工專業化培訓;形象是保險業創新的外在體現,要積極培育社會承認的行業價值觀、行業精神、行業風尚。因此通過企業文化影響行業、員工、客戶,減少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提供有差別的周到細微服務,努力實現保險業快捷、人性、溫情的服務,把保險的消費過程變成文化的享受過程。
參考文獻:
[1]楊文明.現代保險服務視角下的保險文化[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9年6月
[2]趙守兵.保險文化 建設40年回顧與審視[J].中國保險.2018年10月
[3]何俊.中外保險文化比較與中國特色保險文化的構建[J].中國民族博覽.2018年8月
[4]李曉斌.新常態下重塑保險文化新格局[J].中國保險.2017年7月
作者簡介:
甘華(1979—),男,安徽安慶人,國元保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走向與保險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