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總體上看,央企改革較為順利,省級國企改革也有相當的進展,國企改革的主要難點在基層,因為有市場競爭力的國企少。區縣級國企有待于尋求改革的新思路。
一、國企勢大,央企表現優秀
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力壓美國,入圍數首次居于榜首。即使不計臺灣地區的入圍企業,中國已經以119家與美國的121家旗鼓相當。某種意義上,這個數字比GDP更有說服力,GDP數據難免有統計誤差,而財務數據的精確性、嚴謹性和可復查性,勝過GDP統計。當然,這份榜單也暴露了我們的弱點,民企數量不夠多,產業結構不夠高級。這個名單中,央企占了48席,更有不少企業出身自地方國企。對國企持批評態度的人士,會覺得國企的大發展得益于政府壟斷,不能體現為真實的競爭力。
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對于國企的態度,事關改革路線,值得推敲。一方面,從經驗上,國企效率低,治理和管理毛病的確不少;另一方面,國企中確實有格力這樣的優秀企業,經營指標非常優秀。
通過理論上否定國企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把國企打翻在地,徹底私有化,這種改革思路,在俄羅斯、東歐、南美都實施過。可是,在打倒國企之后,這些國家的民營企業就此平步青云?高科技企業進步神速?一個也沒有。反倒是采取漸近改革思路的中國,各方面進步巨大。
對于后進國家,做大的國企和與優秀民企一樣,都是寶貴的經營成果。央企的做大,正是當年中央”抓大放小“國策的”寶貴政治遺產!值得我們珍惜。
二、頂層設計
中國國企改革經歷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放權讓利,經歷了90后代中后期到2002年的抓大放小。在2003年國資委成立后,國企又經歷了十年高歌猛進(坊間有稱國進民退),體制改革似乎有些停滯。
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分類改革,控參結合,有進有退,推進混合制改革。這次改革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頂層設計上,區分了行業屬性,分類改革。
三、央企改革順風順水
到今年,中央企業(僅限國資委旗下)目前的完成度為三分之二。中字頭國企約有100家左右,改革主要覆蓋于一級集團以下的子孫公司。主要改革形式為:重組,增發,增資,上市。央企證券化程度較高,一部分央企早就通過上市,實現了初步的混合制,改革基礎好,只需要依據情況作出控股參股或股權進退的調整,即可功成。
中國聯通即是一例。其混改方案以增發為主要形式,對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四家巨頭定向增發。BATJ以780億元人民幣的總對價,成為中國聯通的戰略投資者。聯通集團對中國聯通的持股比例從原來的64%降低到為37%,從絕對控股轉相對控股。從重組后的表現看,業績改觀明顯。民企介入董事會后,促進了聯通內部改革,組織架構更加扁平化,冗員減少,競爭力增強。
四、地方國企:艱難前行仍須探索
四川省級國企的總資產達9萬億元。目前其省級國企進度已經完成了的二分之一。而省級以下的地方進度則較慢。國企改革最艱難環節就在基層和地方。省級以下地方優質國企少,證券化程度低,實現混合制有難度。越到基層,問題越突出。到區縣一級,國企基本上淪為融資平臺企業,公益性強,自生能力極弱。
四川省的省級國企,其優質性與平臺功能集于一體。以四川發展為例,其總資產達萬億,其下屬有六家上市公司,平臺資源雄厚。省級國企還有四川航空這樣優勢企業,上市在望。國資委旗下其他資源型、文旅類、能源類企業,混合制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今年七月,四川省179個國企擬混改項目進行集中推介,資產總額超過3200億元,擬引入社會資本超過430億元,合作形式為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合作,行業上涵蓋了金融、文化旅游、房地產、節能環保、能源化工、數字經濟等優勢產業。
西部重鎮成都,其國企表現遠不如省級。成都市級國企僅有兩三個上市平臺,證券化程度較低,這成了成都國企混改之痛點。成都《成都市市屬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中,提出未來以資本證券化作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渠道。
成都之外的地區,情況也不容樂觀。成功的混合制案例是五糧液和舍得酒業,二者都是上市公司,一個增發,一個賣殼,都借混合制上走上了新路。但他們情況特殊,在其他地市州縣沒有可復制性。
近期,成都雙流區提出了國企改革目標,到2021年,設立3家一級集團公司,培育信用評級為AA+的企業2家、AAA的企業1家,控股或參股上市企業達3家以上,實現“一級企業負責資本運營和集團管控,二級企業實行市場化、專業化運營,三級企業原則上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區屬國企橫向重組、縱向整合優化。
在區縣一級,因地制宜,梳理主業,重組原有國企,精簡數量,組建集團,做大規模,集團化管理國有資產,在此基礎上,實現治理的改善和政府股權有序進退,也許是縣域國企改革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