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佳
摘 要: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互相關聯且密不可分的兩個整體,實體經濟的根本就是金融經濟,金融經濟是實體經濟的根本是其血液,更是關系實體經濟存亡發展的至關關鍵。實體經濟要想獲得發展,就少不了需要進行金融經濟的循環運作,從生產到流轉,再到最終的消費,實體經濟的商品最終要變成金融貨幣,商品的交易就是金融貨幣的流通。沒有金融貨幣的支撐,沒有金融經濟的循環發展,實體經濟就是無米之炊、空中想法而已,所以金融經濟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銀行被稱為“萬業之母”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鍵詞:實體經濟;金融經濟;探究
一、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關系概述
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和高度,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金融經濟發展的高度和質量。如果是農耕時代,只要有勞動力,并不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撐,大家自供自足,如果有余量還可以進行物物交換,看起來金融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進入工業時代后,經濟的發展開始提速,而發展的速度取決于規?;某潭群图夹g改進的程度。這兩者都需要金融的支持,規?;奶岣?,需要機械化的代替,工廠需要購置大量的機器,還涉及機器的維修、更換,而技術改進需要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研發就需要的投入大量的金錢。再到現在的商業社會,金融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比如說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它是可復制的,只要能夠融到足夠多的錢,將模式進行大量復制,商業效率就會大幅提升,一萬家店帶來的利潤是遠遠大于一家店的,同時帶動的還有巨大的就業、流動和消費需求。所以大家看到,這些年了,很多行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很多當年的首富都已經退出了大舞臺,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公司都破產了,但是銀行依然活得很滋潤,因為很多公司都是在為銀行打工,最終賺的錢還是流入了銀行,只是在商業角逐中你來我往各領風騷三五年而已。包括房地產,也是依賴于金融的驅動,房貸成為最優質的銀行貸款,通過按揭的方式加杠桿,推動房地產行業繁榮幾十年,也為銀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可靠現金流。而資產證券化,則是更高級也更危險的形式,通過證券化融資,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將間接融資轉為直接融資,上市后再通過增發,只需要攤薄一小塊股份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新增資金來源,可以帶來更高效率的金融運作。然而很多公司把IPO當成了圈錢套現的工具,只為融資不求回報,甚至融資后進行大量的關聯交易,超高溢價收購實控人創辦的空殼公司,掏空上市公司資產,轉移財富,最終買單的也是股民。所以股市這個東西,是一把雙刃劍,對企業,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的。
總之,金融與實體經濟,已經高度緊密聯系,很難完全脫離,未來資產證券化依然是大趨勢,而社融成本的升降將成為宏觀調控的利器,金融穩實業才穩,金融亂實業則很難會好,未來需要構建更加穩健的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產生更積極的效應。
二、我國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分離的表現
(一)金融經濟服務實體經濟
現階段我國國內金融政策多是傾向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按照國家黨工委、管委會統一安排部署,風險補償推進會暨金融風險預防與化解針對金融風險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控,并且對類金融機構將進行監管報告統計,以最大程度預防金融風險。國內金融經濟嚴格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主要任務,以建設“千億級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目標,以“四鏈一城”為實踐路徑,圍繞科技金融創新試驗區建設,著力完善金融鏈條,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規范監管,積極搭建“一體兩翼六平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同時注重金融風險規范監管,依法穩妥有序的推進處非工作。
(二)金融經濟發展迅速
據有關金融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以一線城市為例,科技金融創新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第一個中小企業指數設計,第一家科技銀行建行科技銀行設立,第一個科技金融廣場設立,第一個母子基金架構基本設立,獎補金融機構和企業第一,第一個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試運行,第一個省級會計示范基地設立,第一個區級“風險補償池”,第一個中小企業指數生態體系發布。高科貸、微小貸、雙創貸、專利質押融資、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等差異化政策性貸款產品不斷推出,債權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涵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股權投資體系初步形成。截止2018年底,某一線城市擁有各類金融機構114家,其中,股權投資和資產管理類金融機構61家,管理資金總規模超過700億元。中原證券、國泰君安等40家創新類券商及50余家審計、法律機構入駐,匯聚了達晨創投、深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搭建了掛牌公司服務協會、全景路演中心等服務平臺。2018年創投機構為區內企業投資金額同比增長355%。為促進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適應中小微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的特點,進一步豐富債權服務體系。2019年設立了科技中小微融資風險補償資金,風險補償資金主要用于補償與合作的金融機構向區內科技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等發生的貸款本金等風險損失。截止目前,第一批風險補償合作銀行如中信已陸續簽署協議,第二批的風險補償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依據“一手抓金融發展,一手抓規范監管”的領導要求,在推動金融發展的同時,將金融風險控制在源頭,統籌謀劃,穩妥有序處置案件,加強金融機構的監管,組織金融風險檢查、大力推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協會設立以便金融機構行業自律。
(三)宏觀政策調控實體經濟金融經濟
為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緩解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困境,要大力投入資金支持,每年拿出1個億的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池”開展區級“風險補償池”業務。并且要對風險補償池情況進行如實監測通報。支持銀行授信額度擴大10倍,即每年通過1個億的財政資金撬動10億左右的新增貸款,通過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貸款可能出現的本金損失進行一定的補貼,鼓勵銀行加大向區內企業發放貸款的力度和積極性,為科技型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根據規定評選出13家銀行,4家保險公司,6家科技中介機構入圍風險補償工作合作金融機構。進而,將加快推進風險補償工作,一是鼓勵各家合作銀行深耕科技企業,加大金融產品創新,針對企業特點和需求開發“高科貸”專屬產品,提供更為有效和精準的金融服務;二是與各家合作機構和相關單位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加大風險補償工作宣傳力度和推進力度,使更多的企業了解到這項政策,享受到政策紅利,力爭盡快顯現實效;三是積極推進與二期合作機構的合作進度,盡快簽訂合作協議,為區內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銀行選擇,提升企業融資成功率。四是設立業務考核機制,根據季度和半年考核情況對風險補償資金進行重新分配,并進行末位淘汰,引導鼓勵銀行加大向區內科技企業發放貸款的力度和積極性,為科技型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1]。
(四)加強金融經濟的自由度
籌建金融科技服務協會,并且由區銀行類與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科技企業及相關專家自愿結成的地方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了解決企業之間的交流和互換信息的不暢,挖掘服務實體經濟的潛力,連接政企溝通橋梁。協會的成立,可以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與科技型企業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深入宣傳金融機構防范非法集資,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形成更好的行業文化和風氣。對于此類金融機構報表管理要求:1.要求機構入駐。區內全部類金融機構均需要在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中完成注冊認證,落實聯系人信息。2.監管數字化。通過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進行定期監管報告的上報,統一由協會完成報告的審核,并向金融辦匯報工作。3.監管多線并行。電子與紙質報告并存,兩者需完全一致,完成核對后分別對紙質版與電子版歸檔。4.考核數據化。電子版與紙質版報告均納入類金融機構的考核指標[2]。
(五)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大力支持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一定要了解商事仲裁的在我國起步和發展應用,就仲裁自愿性、專業性、獨立性、保密性、快捷性的優勢和特點進行宣傳滲透,并且針對網上仲裁業務的便利性、合法性、電子證據固化、非同步電子交互審理方式、審理周期短、批量化審理的特點和優勢展開宣傳。了解法院在執行階段為化解金融風險可使用的手段和措施。執行中大致分為兩種情況:被執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或逃避執行或者被執行人暫無履行能力或特困企業的執行。被執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執行措施分為:公告執行法、懸賞執行法、搜查執行法、財產審計執行法、限制消費執行法。被執行人是暫無履行金融債務能力的企業或特困企業的執行方式有:代位執行法、分期執行法、債權置換法、以物抵債執行法。經偵大隊負責人孔鋒對目前非法集資及互聯網金融案例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非法擔保公司在線上線下的非法活動,主要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詐騙金額巨大、組織傳銷等一系列非法活動。目前對以上種種行為打擊力度巨大,堅決不允許此類違法行為的發生[3]。
總結
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面臨著日漸分離的形態,且金融經濟發展較快,實體經濟發展較慢,針對分離展開研究分析利弊,提出相應措施,對我國現階段金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珊.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9(07):167-168.
[2]朱亞鋒.淺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9(05):181-182. [3]張子健.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8(3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