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飛
摘 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人類社會在悄無聲息中步入智慧時代,數字化已不再是當前的新興詞匯,取而代之的是智慧化的出現,社區的建設也逐漸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智慧社區建設及價值展開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社區;價值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社區建設融合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基礎平臺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優勢,可助力智慧社區轉型升級,提升智慧社區的實用價值,使智慧社區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務。
1“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社區建設
1.1物業管理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社區的物業管理更加智能化,相關環節實現了自動化,比如社區停車場的車位管理、社區門禁系統管理、業主消費方式的智能化、電梯運行管理、綠地系統澆灌等,這些原本相對獨立的部分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實現了有效的集成,實現了物業管理的集中化。
1.2社區電子政務
在智慧社區建設中,要將社區電子政務系統建設作為重點,提高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優化辦公流程,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規范、透明、高效的服務。社區電子政務系統包括以下子系統和功能模塊:(1)社區信息門戶子系統。該子系統包括新聞動態、信息發布、通知公告等模塊,是政府對外發布信息的平臺,能夠讓居民快速獲取最新政策、小區事件等信息,實現政府信息和社區信息快速共享。(2)居民辦事子系統。該子系統包括信息采集、網上辦事、討論交流等模塊,主要用于收集與社區居民生活相關的信息,為居民提供網上辦公服務,使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業務,同時,居民還可在該平臺上提出合理化建議。(3)社區部門辦公系統。該子系統包括個人辦公、資料調取、文件管理、文件傳輸、公文流轉、協同辦公等模塊,主要為社區工作提供高效的辦公平臺,便于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傳輸文件,并與當地企業、民間團體、社會組織的信息系統平臺實現對接。(4)信息安全保障系統。該子系統包括身份認證、安全防護、系統維護、數據加密、故障恢復等模塊,主要用于保護系統信息安全,維護系統正常運行。
1.3養老領域
我國的老齡化現象形勢嚴峻,如何妥善解決養老的問題成為社會的普遍訴求,當前老人通常在家中或者養老院中生活,老年人由于身體各項機能退化,在日常生活中突發狀況的頻率較高,為保障老人安全,使子女能夠安心在工作崗位奮斗,可利用當前的技術條件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完善社區服務。比如可對物聯網技術加以開發利用,并以傳感器技術予以適當的輔助,對老人的生活進行密切的關注,及時發現相關問題并有效處理。
1.4社區醫療衛生管理
醫療衛生服務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面臨著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服務不便捷、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阻礙著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效率的提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智慧社區要建設社區醫療衛生管理系統,構建起智能遠程醫療數據庫。該系統包括以下功能模塊:(1)信息采集。在社區居民家中安裝傳感設備和便攜式檢測醫療儀器,自動采集使用者的生命體征數據,減少醫院醫護人員前期檢查患者的工作量,使醫生能夠根據數據信息對患者病情快速做出診斷。(2)大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能,對患者生命體征數據進行分析,迅速診斷患者病情,提出合理的治療建議。(3)遠程服務。系統利用遠程服務功能為患有慢性疾病、職業病、老年病的患者提供健康監護服務,向患者提出醫療保健的意見,節省患者求醫治病的時間。同時,患者也可以與醫院醫生進行線上交流,咨詢用藥和注意事項等相關問題。
1.5智慧教育領域
互聯網及各種社交平臺的普及為人們學習及信息的獲取提供了便捷,使智慧教育邁向新的里程碑?;ヂ摼W使得人們對知識的創新與生產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這更加堅定了智慧教育的發展信念。各種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共享等構成了智慧教育的核心,互聯網下的智慧教育成為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體現。
2“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社區建設價值
2.1智慧社區有效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幸福感
智慧社區的智能管理平臺、專項數據庫和應用程序需要社區居民參與使用、互動溝通,才能夠提供相應服務和不斷改進完善。較之傳統社區自上而下、被動接受的管理方式,智慧社區“主動參與”的運營模式更容易調動居民的參與意愿和使用熱情,尤其是對于傳統社區管理工作配合性較差、參與度較低的新建住宅小區和“80后”、“90后”居民。社會學理論中的“社會融合”論認為,積極且可持續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需要投資建設良好的融合環境,以達到消除壁壘、減少風險、實現融合的目的。而民眾的重視認同和積極參與介入融合全過程的態度,與公共服務體系、福利保障體系的健全程度同樣至關重要。社會學家們認為,達成融合的社會,將是一個全體成員積極參與、平等共享、積極向上且高幸福感的社會。智慧社區強調全員參與、共享協作,是促進社會融合、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
2.2提高社區治安管理水平
智慧社區將物業系統、安保系統、交通系統、監控系統等融為一體,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可實現對社區內生活環境的全方位監控,降低危險系數,減少安全隱患。如,警察可快速調取智能攝像設備中的影像信息,掌握犯罪分子的動向,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快速鎖定犯罪分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偵破案件。同時,智慧社區還可預防犯罪事件發生,一旦有可疑人物進入社區,則會立即向相關人員發出信息提醒,保護居民安全。
2.3充分滿足社區居民需求
智慧社區的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人們創建更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民眾需求,對社區及外界各種資源進行充分的優化與整合,將社區服務提升至新的臺階?;ヂ摼W背景下,建設智慧社區能夠有效提升居民的居住體驗,當前我國智慧社區的進展已取得初步成果,比如廣東省某社區通過深入群眾調研、定期開展居民座談會等方式,獲取到社區基層民眾的真實想法,同時針對智慧社區的各個方面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使居民的意見得到充分的整合,在此基礎上,社區與技術部門、服務部門等通過密切的交流與溝通,基于互聯網技術構建起完善的智慧社區平臺,以人性化的服務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結束語
成熟完善的智慧社區通過功能強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豐富多樣的應用程序,能夠“一站式”地滿足社區居民與日常生活、基層政務、公共服務相關的種種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下,智慧社區建設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建立起功能完善的智慧社區信息管理系統,使其覆蓋電子政務、物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個領域,為居民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社區服務,從而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為建設智慧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立偉.加快智慧社區信息化平臺建設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J].智能城市,2016(04):26.
[2]易振,陳翠峰.互聯網時代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創新研究與探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3]陶莎,范海波,邵澤通.互聯網+社區架起溝通“高速公路”[N].連云港日報,2015(08):31.
[4]李傳軍.大數據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基于技術與管理的雙重視角[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