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忠
摘 要:普惠金融能夠為農村等低收入群體提供均等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體系能夠為各個階層提供全面的服務體系。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是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本文在分析我國多層次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探討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議,旨在為農村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構建;
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其中由農村金融發展緩慢導致的城鄉差異是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為此,我國政府提出通過加大金融機構的引導力度,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實際扶貧工作中,普惠金融能夠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群體提供資金扶持。對于普惠金融概念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聯合國發布的《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該書將其定義為能夠為社會所有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并指出為促進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小額信貸和微金融是主要的解決手段[1]。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普惠金融具有廣覆蓋性,能夠服務全體人群,尤其是農村欠發達地區、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其次普惠金融具有可持續性,普惠金融既要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質量,又要確保商業的可持續性。
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最早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農村信用社是我國普惠金融最早的雛形,農村信用社以“農民在資金上互幫互助” 為服務宗旨,在這種模式下社員出錢組成資本金,社員用錢可以貸款。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地區差異逐步縮小。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全國人均銀行結算賬戶6.6個,農村地區人均銀行結算賬戶4.08個,與2016年相比增長11.37%;全國成年人電子支付比例76.9%,農村地區成年人電子支付比例為66.51%,顯示了農村地區電子支付迅猛的發展勢頭;截止2017年,我國普惠金融涉農貸款達到了30.95萬億元,體現了普惠金融在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規模[2]。
一、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框架概述
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框架涉及客戶需求、微觀服務、中觀金融環境、宏觀政策引導等多個層面,詳細如下[3]。
首先,客戶及需求層面。科學的普惠金融體系需要有明確的服務對象。普惠金融面向的對象多以小微企業、農村等低收入群體為主,該類群體由于信用狀況不透明,傳統金融機構通常難以覆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將上述群體納入普惠金融體系中。其次,微觀服務層面。該處所說的微觀服務指的各類金融服務機構,既包括商業銀行等傳統銀行類金融機構,也包括保險公司、信貸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非政府性的小額貸款組織等。第三,中觀金融環境層面。所謂的中觀金融環境指的是支撐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和相關金融服務。通常來說,金融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成本并提升金融提供者相互之間的透明性。良好的中觀金融環境,能夠促使金融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更好的發揮其功能,進而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廣闊的金融服務。第四,宏觀政策引導層面。對于普惠金融體系來說,良好的宏觀政策包括國家法規、行業規范、監管體系能夠更好的助推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了確保普惠金融更好的服務農村等低收入群體,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從宏觀層面采取相關政策,積極打造優良的金融環境,強化金融監管,為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
二、我國多層次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較有成效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不斷增多、金融網點滲透率不斷擴大等。受國家金融政策調控的影響,銀行類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不斷涌現。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的地理覆蓋面逐漸擴大,人均使用率穩步增長。此外,普惠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并且數字化發展趨勢明顯。但是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實際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從微觀層面上來說,供給主體相對單一有待進一步多元化。盡管當前我國金融機構不斷增多,但是由于抵押、擔保等方式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農村普惠金融尚未滿足市場的需求。當前,福利小額貸是實現金融幫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該方式的資金來源多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因此具有成本高、效率差等特點。小額信貸具有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商業目標的雙重目標,如何引導小額信貸的均衡發展直接影響著農村普惠金融的整體發展效果。其次,從中觀層面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有待進一步完善。現階段,農村金融發展中仍然存在網點少、結算方式單一等問題。由于我國缺乏完善的金融信用管理體系,針對農村的征信體系尚未完善,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無法真實的了解農村的征信信息。此外,部分農民信用意識淡薄,金融知識匱乏,不良貸款等問題時有出現。總體來說,我國農村地區尚未實現對網絡技術支持服務系統的全面應用。第三,從宏觀層面,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小額信貸為例,我國尚未從法律層面上對其進行規范,央行出臺相關政策禁止金融機構采用公眾存款的方式進行融資,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限制了部分企業的融資渠道。因此,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管不力等問題,極大的限制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構建多層次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若干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市場廣闊,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金融需求。為縮小城鄉差距、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從客戶需求、微觀服務、中觀金融環境、宏觀政策引導等層面構建科學完善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結合實際情況,下文探討了幾點改進策略。
首先,從微觀層面創新金融機構體系以及金融產品服務。其一,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打造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深化改革,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強化普惠金融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普及和推廣。對于金融從業者來說,需要加強農村調研以及技能培訓,確保金融服務的優質開展。此外,適當放寬金融市場準入標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向三農領域發展,并鼓勵債券、保險等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業務,為農村的多樣化金融需求提供保障。其二,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農村實際發展情況以及農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創新開發新產品。為了實現普惠金融業務的綜合發展,金融機構在提供存貸款等業務的基礎上,推出理財等新型業務,滿足不同用戶個體的多樣化需求。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手機銀行、P2P理財等平臺的優勢,緩解農村地區融資難的問題。
其次,從中觀金融環境層面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優良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環境是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保證。政府應充分自身優勢,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付結算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地區開放網絡銀行業務,為農村打造良好的金融支付環境。農村地區信息的不對稱是制約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加強農村信息的收集工作,不斷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并通過統一的信用數據庫,確保農村信用信息的透明化。政府引導或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出資成立擔保機構,緩解農村融資難的問題。
第三,從宏觀層面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監管。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是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為了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機構針對農村地區有針對性的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扶持政策。比如,引導金融機構向三農業務傾斜;通過政府補貼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普惠金融的熱情等等。在監管體系的完善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其一,明確監管主體。針對當前金融監管主體不明確、模式混亂的現象,確定監管主體,明確監管模式。其二,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優勢,協調各個部門共同高效進行普惠金融監管工作。從業金融機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企業內部設定監管部門,確保自身的良性發展。以此為基礎,充分考慮不同金融機構的差異,實行針對性的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機構更好的參與農村普惠金融建設。
四、小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精準扶貧,改善農村地區生活質量。普惠金融是一種將農村低收入群體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金融模式,對于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有重要的作用。針對現階段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供給主體單一、金融基礎設施和服務不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不健全等問題,從宏觀、中觀、微觀等視角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引導我國多層次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進而確保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強, 楊岳.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構建探析[J]. 金融科技時代, 2017(3):27-31.
[2]袁穎麗. 商業銀行參與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的路徑 ——以長安銀行為例[J]. 新西部, 2017(26):51-52.
[3]蒲麗娟. 農村反貧困戰略下我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研究[J]. 改革與戰略, 2018(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