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夢喜



摘 要:浙江省的生態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生態安全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是生態經濟學中測度人類社會資源消耗的經典方法之一。結合浙江省環境資源的實際,運用已有的生態足跡模型,對2017年浙江省生態足跡及其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浙江省人均生態足跡為4.075170477hm2,超出其人均生態承載力0.345069752hm2,形成了人均3.730100725hm2的生態赤字,對浙江省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最后提出了對浙江省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浙江省;可持續發展
0引言
經濟的發展大多數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讓地球變得不堪重負,也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競爭變得越來越尖銳,綠色、環保、低碳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識[1]。追求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一種趨勢。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發展,當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仍然是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定量研究。作為一種通過折算一定區域和時段內人口資源消費和廢棄物排納區域來定量衡量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方法,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 自1992年提出至今已被廣泛用于區域生態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領域。本研究基于生態足跡方法分析了浙江省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以此揭示浙江省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浙江省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1生態足跡理論及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又稱“生態占用”, 是指一定區域 (國家或者地區) 所需要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該地區所產生的廢棄物而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 (涵蓋陸地和水域) 的總和。它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 William 等在 1992年提出了生態足跡這一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評價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之后其博士生 Wackemagel 等于1996 年提出并完善了生態足跡模型[2]。生態足跡是一種測量人類對自然資源生態消費的需求( 生態足跡) 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供給( 生態承載力) 之間的差距的方法。生態足跡的計算具體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 計算生態足跡。計算公式為:
其中i為不同類型土地的消費項目;Pi為第i種物質的平均生產能力;Ci為第i種物質的人均消費量;j是不同類型生物生產面積,生物生產土地面積主要考慮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六種土地類型,故j 取值為1-6;rj為均衡因子;aai為人均i中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N為人口數;ef為生態足跡;EF為總的生態足跡。
第二, 計算生態承載力,計算公式為:
其中yi為產出因子;rj為均衡因子;aj為人均不同類型生物生產面積;ec為人均生態承載力;N為人口數;EC為總的生態承載能力。
第三,計算生態盈余(赤字),反應某地區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于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可承載范圍內。某區域生態足跡小于生態承載力時,出現生態盈余,反之為生態赤字。計算公式為:
人均生態盈余(赤字)=人均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足跡? ? ? ? ? (3)
若該數值大于0,則為人均生態盈余,小于0則為人均生態赤字。
2浙江省2017年生態足跡分析
2.1數據來源與參數選擇
數據來源于《浙江省2017年統計年鑒》,浙江省2017年人口為4957.63萬人,地區總產值51768.26億元。
為了將不同類別的土地轉化為具有相同生產力的土地,需要將各類土地乘以一個轉換因子,而這個轉換因子就稱之為均衡因子。本文選用Wackernagel研究中的均衡因子,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別是2.8、0.5、0.2、1.1、1.1、2.8。
在某一地區內,由于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土地,單位生產力也會有所不同。而小區域的某類土地的單位生產力與所屬更大區域的同類土地單位生產力的比值即為產量因子。本文選用劉某承研究中產量因子,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別是1.13、1.93、1.93、1.13、1.13。
2.2生態承載能力
浙江省省2017年實際各種類型土地生態承載能力如表2所示。
2.3生態赤字/盈余
根據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承載力計算2017年浙江省生態盈余(赤字),如表2所示。
由表2得出,生物生產性土地的供需不平衡,耕地、草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都出現生態赤字的情況。其中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態赤字最高,達到1.546546646 hm2/人.
3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2017年浙江省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345069752hm2 ,呈現出較大的生態赤字,說明本省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基礎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生產生活需要,人口對自然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由此可看,浙江省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1.保護耕地,非農建設避讓耕地。在六種生態生產性土地類型中,耕地的生態生產力最高。 但是,耕地資源緊缺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強市戰略推進致使大量耕地被占用;另一方面,耕地后備資源極其匱乏,耕地占補平衡無法實現,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各類建設應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別是避讓優質基本農田。
2. 提倡綠色消費,減少能源消耗。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流客運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汽車擁有量的增多是能源消耗增大的主要驅動因素。應在居民中提倡低碳節能、綠色消費,減少對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參考文獻:
[1]趙茂嵚,徐瑤,李衛朋,陳忠升,游泳.四川省2007—2016年生態足跡和承載力時序變化[J/OL].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8.
[2]劉冬建.“區域公頃”生態足跡模型中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特征分析[J].知識經濟,2019(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