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松
摘 要:本文以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新時代下信訪法制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然后分析了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基于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希望可以為有關人士提出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時代;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路徑選擇
近年來,我國信訪制度發展的主流趨勢是信訪法治化。現階段,信訪表達途徑的高層級化以及解決制度的非終結化,說明當前我國信訪法制化經常處在困境中,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公民過分依賴信訪制度以及企業信訪制度的功能不正確等等。那么,想要解決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制化面臨的各種困境,需要在法治規范內構建有效的信訪途徑、建立和健全信訪分類管理機制,而且也要借助權利以及權力的依法行使,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推動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制化建設。
一、新時代下信訪法制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片面的結構導向帶來不利影響
與嚴格規范的權利救濟渠道相比之下,信訪具備較強的政治公民。基于目前信訪考核指標,可以將信訪工作看成一項政治任務,尤其是在敏感階段,直接和績效和工作權利掛鉤,正是由于該情況導致很多信訪人都“信訪不信法”等等。有些人民群眾只要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及沖突,無論什么性質,都會直接越過上級進行信訪,找一些有權利的官員,只要說幾句話就可以勝過法律以及道理。即便法庭已經作出判決,也能夠堅決不服,或者或者一些領導纏著,這樣容易導致涉事企業承擔過大的壓力,進而采取法外救濟的方式。
(二)信訪受理范圍外延偏大
不能只是將信訪作為筐,任何問題矛盾,都借助信訪進行有效解決。對于一些可以原本采用行政復議以及訴訟等渠道解決的問題,信訪人不愿意借助法律來解決,而是多項反映給信訪部門,要求其作出有效處理,這樣就容易造成信訪部門工作量大,有些原本可以不歸其管,但是其他也管,然而又管不好。比如:就涉法涉訴來講,根據《信訪條例》的有關規定,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必須要利用法律渠道進行解決,有些涉法涉訴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的情況,被當事人將其帶入到信訪途徑中,在大型國有企業疑難信訪重大問題總數量中涉法涉訴問題占據約25%的比例。
二、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公民過分依賴信訪制度
第一,公民參政議政的常見方法是信訪制度。利用信訪來訪,向相關國家工作機關以及工作提出意見,這是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的主要方法。第二,公民權利救濟的有效渠道是信訪制度。目前,我國權利救濟途徑并不是單一,而是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盡管司法救濟逐漸成為主要途徑,但是因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司法救濟還是無法確保公民的各項合法權利,這樣多數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主要選擇是到相關國家機關進行信訪。第三,公民監督權力運行的主要方法是信訪。[1]通過信訪制度能夠確保公民自身的政治權利以及生命財產權利得到實現,而這樣往往會增加信訪的數量,導致信訪法治化難以正常進行。
(二)企業信訪制度的功能不正確
最初,之所以建立和健全信訪制度,是為了能夠收集社情民意以及表達意見。企業信訪從設置機構、配備職權,直到處理方式,都是為了能夠充分反映以及匯集廣大民意、判斷評價政策得失服務。但是《信訪條例》提到的“屬地管理”,等同于對每項信訪事情都加入兜底條約。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政治責任都在促使著大型國有去也信訪工作權利救濟功能日益擴大,以往知識當作社會救濟的補充,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代替物,在國有企業經營困難時期此內在功能結構性矛盾是相當突出的。
三、基于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信訪理念法治化
企業的一些非正常上訪,既導致企業生產經營秩序混亂,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以及社會影響,又導致法治國家的有法必依價值觀導向受到扭曲。[2]時間長了,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信訪受眾經常出現各走極端行為,導致企業的生產經驗以及社會的穩定團結受到影響,讓本來釋放壓力、化解沖突的信訪制度,難以充分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想要更好地實現社會以及企業的穩定發展,需要采取適合的方式對企業信訪活動的各種亂象進行有效治理,將影響穩定的各種因素徹底消除。從油田綠植為設法信訪制定法律條款,到油田和市中級法院等等開展聯合的企業法律工作,“騰籠換鳥”已經逐漸成為治理此大型國有企業信訪活動的重要措施。
(二)在法治化軌道中列入信訪,確保事情得到解決
事實上,信訪工作就是做人民群眾工作,一些信訪工作的出發點都是事情要解決 ,這也是息訪息訴的主要方法。[3]首先,依照法律將信訪問題及時解決。對于人民群眾的每個信訪訴求都要認真對待,重視對所有全體的分類研究,在第一時間將問題解決,盡可能做好到訴求合理的有效解決問題、訴求不合理的思想教育真正落實到位等等。其次,全面認真貫徹落實訴訪分離制度。有關規定明確提出從一般信訪制度中將涉及到刑事以及行政等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事項都完全分離出來,將其交給政法機關按照有關規律來處理。對企業來說,需要不斷促進法律部門內以及信訪部門內的訴訪分離,正確指導讓職工可以通過法律渠道將各種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及時解決。
(三)實現源頭治理法治化
第一,進一步完善信訪立法,避免信訪功能的錯誤歸為,也就是政治動員和擦浴以及權力監督等功能的同向發力,簡單來說,就是掌握社情民意、搜集建議、評價判斷政策得失以及穩定風險分析等等;利用信訪立法,確定信訪工作受理內容,清楚劃分職責界限,明確權責清單,培養良好的法治思維,從根本上實現有法可依,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解決問題,依法保護所有合法權利,進而形成提高信訪工作效率的法治環境以及法治作風。[5]第二,將訴訟分離制度落實到位,合理劃分信訪以及行政復議訴訟以及仲裁的實際受理范圍,根據其受理范圍對群眾各項訴求進行科學處理,使人民群眾能夠自居主動遵守法律,增強依法維護合法權利意識。信訪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對普通訴求類信訪事情進行受理,對于一些涉法涉訪信訪事項,通常都是正確引導人民群眾利用司法渠道來有效解決。對于不是法律性質的信訪,最好采用法治方法來解決。[6]清除劃分職能部門和信訪部門的各項責任,信訪部門通常主要負責對信訪事情進行及時的轉送以及受理,嚴格監督和積極協調職能部門主要承擔解決法律規定職業范圍信訪事情的有關責任,而且促使責任部門按照法律規定解決信訪問題,不能觸及到法律的底線,也可以留下任何的隱患。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的現狀不容客觀,仍舊面臨很多困境,比如:片面的結構導向帶來不利影響以及信訪受理范圍外延偏大等等,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解決這些困境,不僅阻礙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不利于促進新時代下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所以企業必須要結合當前在信訪法治化建設上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措施,以加快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萌.新時代企業信訪法治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法制博覽,2019(17):150-151+157.
[2].“中國信訪法治指數”指標體系成功研發[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9(01):129-130.
[3].第二屆全國“法治信訪進步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8(06):143-144.
[4]劉建,馮俊波.信訪法治化的建設機制——以高校離退休信訪工作為核心[J].高教學刊,2018(21):48-50.
[5]楊勇.關于推進企業信訪工作法治化建設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0(05):54-57.
[6]本刊編輯部.建設法治政府 推進信訪法治化[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