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學生的角色不斷變化,課堂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更高。本人經過近年小學語文教育的實踐和思考,發現還存在不少困難,也積累了一些解決辦法,現作淺要論述。
一、時間把握難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過程。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既要讓學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間和表現機會,又要確保知識點教授到位,教授難免出現時間難以把握,甚至經常出現不夠用現象,那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呢?那就必須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不能浪費課堂時間,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的時間。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文中的重點或最感興趣的話題先進行學習和討論,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從而保證關鍵知識點的教學時間。
二、過程組織難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新課程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接受性學習、機械性訓練等,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常常不好操作,甚至流于形式,在課堂中同學參與不夠,甚至有的學生不會合作。為此,我認為教師要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同時,教師要善于指導,關注每個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
三、語感培養難
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是掌握知識。當前的語法教育正在弱化,不學或少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感,要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四、課堂設計難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么一堂課,教師如何進行設計,去備好課,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呢?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和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個性,在備課內容的課堂組織設計時,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去發現并解決問題。
五、引入生活難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由于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如何讓學生既弄懂教材,并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實生活中去,成為教師的一大困惑。我認為,教師要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活對話的場所,在教學中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范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含于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了然于胸,還要自己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讓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使學生通過教材感悟生活,得到啟迪。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領悟生活,提高能力,當然,新課程所蘊含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巨大的沖擊和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實踐、探索和創造,讓教育真正成為孩子光明未來的護航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