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花
【摘 要】 目的:對慢性盆腔炎患者護理中整體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分別接受常規護理和整理護理,對兩組護理效果予以比較。結果:護理前,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未有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 評分、SD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較好(P<0.05);且觀察組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將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護理中,可對患者的焦慮、憂郁癥狀予以有效緩解。
【關鍵詞】
整體護理;慢性盆腔炎;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婦科常見疾病的一種,多因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出現炎癥變化所致。高發病率、病情易反復是該病的主要特點,患者患病后會有月經紊亂、白帶增多以及腰腹部疼痛等表現。臨床研究發現,給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一定的護理指導,可使其錯誤的生活行為得到改正,自我保健意識增強,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本文對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別施以常規護理和整體護理,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大50歲,最小26歲,平均年齡(35.1±3.2)歲;病程5個月~12年,平均病程(5.1±1.33)年。觀察組患者中年齡最大52歲,最小30歲,平均年齡(35.2±3.4)歲;病程6 個月~12年,平均病程(5.3±1.41)年。應用數據統計軟件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逐一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以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即為患者講解慢性盆腔炎相關知識,叮囑其注意衛生,經期禁止同房,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觀察組則接受整體護理,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慢性盆腔炎患者易存在諸多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等,護理人員應主動同其溝通,使之將心中不良情緒宣泄出來,對其實施心理疏導,消除負面情緒,保證患者可得到有效治療[1]。
1.2.2 基礎護理 1)杜絕感染: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杜絕各種感染,每晚用水對外陰進行清洗,做到專人專盆,陰道不可用手淘洗,并保持清潔干燥;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和性生活衛生,經期不可同房,保持外陰與陰道清潔,防止感染。2)生活護理:患者應做到勞逸結合,避免受涼,保持身體干燥,出汗后第一時間更換衣褲,對白帶情況引起重視,如果白帶量有減少趨勢,顏色由黃變白,氣味未有異常,說明病情逐漸好轉;與此同時,還應保持大便通暢,如果便帶膿或里急后重,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
1.2.3 飲食護理 結合患者身體情況,建立合理飲食方案,注意營養均衡,禁食刺激性食物,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與清淡食物應多吃。
1.2.4 疼痛護理 了解患者疼痛情況,第一時間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使之以開朗積極的情緒參與到治療過程中,降低其痛感;若有必要可借助鎮痛劑消除疼痛感,同時主動和患者溝通,轉移其注意力[2]。
1.2.5 出院指導 在出院前1d,叮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潔外陰,在經期、產褥期和流產后均應注意衛生,保證生活作息時間規律;堅持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隨時關注情緒變化,保持一個好的情緒,防止病情復發。
1.3 療效判定標準
護理后,患者疾病癥狀特征徹底消除,B超復查也未見異常則視為治愈;若患者疾病癥狀特征改善明顯,B超復查有輕微炎癥則視為顯效;有效則是患者疾病癥狀特征有一定好轉,B超復查結果顯示存在一定炎癥;而無效則是患者依然有疾病癥狀特征,甚至有加重跡象。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統計應用SPSS 21.0數據統計軟件,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中治愈12例、顯效5例、有效6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76.6%;觀察組中治愈16例、顯效6例、有效6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3.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焦慮抑郁情緒情況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評分分別為(45.12±3.08)分、(45.15±3.03)分、SDS評分分別為(44.69±3.08)分、(44.52±3.04)分,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為(32.01±2.11)分、SDS評分(33.65±2.02)分,明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0.12±2.13)分、(40.42±2.08)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屬于臨床婦科一類常見疾病,由于其病程較長,加之治療過程中病情易反復,所以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與工作[3]。將臨床護理應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護理中,需讓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使之以最佳狀態接受治療,保證臨床治療工作的有序開展[4]。整體護理是隨著傳統臨床護理模式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個體化護理方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與全面性,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有助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緩解疼痛,并對患者開展宣教指導,將其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給調動起來,促使病情加快康復,且復發率降低,治療時間縮短[5]。除此之外,整體護理也要求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知識豐富,操作技能較高,將更優質、更全面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SDS評分比較未有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要好(P<0.05);且觀察組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將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護理中,可對患者的焦慮、憂郁癥狀予以有效緩解,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凌銀嬋,劉麗萍,劉海燕,等.情景劇教學在婦產科護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24):124-125.
[2] 周慧.產科護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11(07):972-973.
[3] 吳靜.整體護理與護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06(06):4-5.
[4] 羅淑媛,宋偉峰.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程度與焦慮狀態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22):106-107.
[5] 丁曾霞.慢性盆腔炎護理中整體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2016,16(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