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雯婧 彭穎
摘? ?要:建筑裝飾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了地域性的文化精髓。由于地域文化資源的差異,建筑裝飾的內容和主題也不盡相同。本文僅分析了廣州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紋樣的起源和文化意蘊及在形式美法則中的表現,探討以廣州陳家祠灰塑為代表的嶺南傳統建筑裝飾藝術。
關鍵詞:廣州陳家祠;灰塑;裝飾藝術
1? 前言
廣州陳家祠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落成于光緒二十年,是一座集“教化于祭祖、祠堂與書院”這兩種使用功能于一身的獨特祠堂[1]。陳家祠的建筑裝飾是現存的嶺南傳統建筑代表,陳家祠的“三雕三塑”,即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裝飾圖案吸收了嶺南文化的精華,體現了鮮明的嶺南特色和文化內涵。裝飾極富地域特色。裝飾圖案的主題選自嶺南地區的山川名勝、地方風俗、歷史故事等,圖案鮮艷,裝飾效果強。本文通過陳家祠中建筑屋脊等位置典型的裝飾圖案文化寓意、圖案藝術分析,探討以廣州陳家祠灰塑為代表的嶺南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特點。
2? 陳家祠灰塑裝飾圖案的文化溯源
2.1? 源自民間傳說的“暗八仙”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意義的傳達,通過符號、類比、暗示和同音異義來反映人的情感。在陳氏祠堂的灰塑裝飾紋樣中,源自八仙文化的“暗八仙”已成為陳家祠灰塑裝飾中傳達吉祥意蘊的紋樣裝飾。這種特殊的圖案裝飾紋樣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和文化淵源。
中國八仙文化為八位仙人:漢鐘離、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何仙姑、韓湘子、張果老和藍采和八位仙人,是中國民間傳說《東游記》中的一個特殊的仙班群體,被稱作八仙,也做“明八仙”,而“暗八仙”指的是八仙的法器,民間有一首歌謠唱起:鐘離寶扇自搖搖,拐李葫蘆萬里燒。洞賓持起空中劍,采和一手把籃挑。張果老人知古道,湘子橫吹一品簫。國舅曹公雙玉板,仙姑如意立浮橋[2]。就正如歌謠中所說,一件法器代表一位仙人,法器是仙人的屬性標志,因此,法器也被稱為“暗八仙”。
在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圖案紋樣中取“暗八仙”花籃等八仙法器圖案紋樣,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二是諧音取意的觀念。在陳家祠“暗八仙”建筑裝飾圖案構圖要素中,藍采和的法器“花籃”造型特點為會區別于其他的“花籃”特點的圓潤,此處極具嶺南地域特色的不等六邊形,此外選用“木瓜”、“柑橙”等嶺南佳果作為此圖案中的配景要素以及在陳家祠裝飾紋樣中較常出現的“鰲魚”紋樣,在祈愿吉祥如意的同時也抱著對陳氏子孫登科及第的愿望。
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民間對“暗八仙”的解釋是,一是指沒有直接出現八仙的具體形態形象;二是指八仙的八種法器各富有靈氣靈力,能祛災避邪、逢兇化吉的寓意。八仙在民間作為吉神的存在,而“暗八仙”是八仙延伸出來的產物,因此,民間百姓通過聯想,由法器聯想到見此仙人,滿足心中的慰籍及安全感,而仙者的圖案紋樣也不再受具體的形態形象所拘束,以物代人,傳達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
諧音取意的觀念。在民間許多傳說中,對數字“八”具有特殊的民俗信仰,是一個吉祥如意的象征,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涵義,例如在民間常被提到的佛門的八種標志(蓮荷、魚、海螺、花瓶、雨傘、華蓋、轉輪、無窮結);道教中的八仙;儒家的八寶(書、畫、珠、磐、幣、葵、犀角、艾葉)等[3],且“暗八仙”圖案中,也恰巧出現八種法器,數字“八”被賦予了“吉利”“和諧”“美好”的寓意,也反應了陳家祠在建造之際,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2.2? 源自歷史故事的“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這一歷史故事情節,源于《三國演義》,這既是這一歷史故事的開端,也是直接或間接地牽引著很多的人物及其事件關系,《三國演義》這一著作其中的一些情節及細節描寫,雖未來源于史實,但其中的人物關系及道德意識的渲染表達了其中的一些群體之間的情義關系的重要性。
陳家祠這一宗祠建筑是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宗親捐資興建的合族祠,且宗廟祠堂在中國古代是宗法族權的象征,是中國傳統禮制文化和宗法氏族思想的反映,其承擔著家族凝聚和光宗耀祖的心理需求。雖在陳家祠建筑裝飾圖案中少見嚴肅的禮制說教的題材圖像,但也有隱喻的 “仁”、“忠”、“義”這一道德意識的表述,“桃園三結義”這一圖案紋樣正是起到這一寓意的傳達。從圖面構成要素看,除了結義的三個人物外,在場景上設置,宅門、涼亭、立石為峰的假山等,及背景的涼亭的建筑特征“飛檐翹角”,提示任務在宅院內,建筑和園林形式極具嶺南特點,別于其他區域的“桃園三結義”情節場景在查閱資料中,結義情景多于在平坦的曠野桃林之中。
右圖為其他桃園結義圖案
“桃園三結義”這一歷史故事情節,描述于天下動蕩,爭權奪利的一個歷史背景,急需一個生死、榮辱共勉的群體精神在此突顯,這一充滿“忠孝仁義”的家族榮譽道德在此動蕩的背景下是一組向上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正是儒家思想所宣揚的正統觀念及“桃園三結義”的精神內核,將此道德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這一歷史情節又在此動亂的背景下,表現出一種強有力的崛起意識和搏擊意識。因而,桃園兄弟的結義這一歷史故事情節,在此形象把“忠孝仁義”與崛起意識完美結合,同時在陳家祠這一建筑裝飾中進行隱喻的傳達,對考學的學子及家族人士表述向上的凝聚力及傳達“忠孝仁義”的精神內核。
2.3? 源自嶺南地域特色的“羊城八景圖”
嶺南,指的是五嶺以南。嶺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于海上絲綢之路及海外貿易的影響,使得嶺南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呈現著多元化的特點。[4]而陳家祠所處地域——廣州,更是一座“不老”城市,既擁有悠久歷史,包含著豐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時也是一座不斷創新、更新的城市。“羊城八景”也是廣州的文化象征,象征著廣州的歷史意義。
“羊城八景”隨著歷史朝代的更迭而變化,殊無定論。因考究陳家祠建筑興建于清代光緒年間,在清代,“羊城八景”的已經更加周詳地定論:神話傳說之景:“五霞仙洞”、“東海魚珠”;山水美景:“越秀連峰”、“孤兀禺山”、“兩樵云瀑”,建筑景觀:“鎮海層樓”、“浮丘丹井”等。[5]陳家祠建筑裝飾圖案“羊城首景圖”,在構圖故事中,描繪了清代廣州的景觀。除了連續不斷的越秀山,還有五仙在左下角的構圖。左上角像是大北門。上中角應該是早期被拆毀的觀音寺。左邊是三元宮,右上角是廣州老地標鎮海樓。
“羊城八景”在此反應出清朝晚期,在此裝飾藝術上汲取地域性特色風格的藝術思想,同時也反映了地域性歷史文化的旺盛的生命力。
3? 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紋樣構成形式美
圖案是一種裝飾性很強、規則性很強的藝術,它注重的是外在形式的美。這種規律性和形式美,是通過觀察自然界幾千年來客觀存在的形象而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我們稱之為形式美法則。圖案的形式美法則是圖案的構成規律的構成原理結合而形成。[6]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主要有對比統一、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等。因此,根據圖案的形式美法則,討論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圖案的構成形式美。
3.1? 陳家祠灰塑裝飾紋樣中的對比與統一
對比又稱對照,把反差相對較大的兩個或一組視覺要素組合排列在一起,使之中心主題更加鮮明,視覺效果更加活躍。統一是指各種事物的共性與整體的聯系。
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圖案中,完全遵循對比與統一的形式法則,灰塑裝飾圖案多以序列式構圖為主,序列式構圖中對比法則以突出中心圖案,主次等級區分,與材料、色彩、主題內容等相互統一。在此組灰塑裝飾紋樣中,主圖的構圖要素中看主景圖案為具象獅形紋樣——五彩獨角獅,此紋樣中的獅形紋樣相較于別地域風格不同的嚴肅、認真,更為的活潑、好動,同時也傳承與表現嶺南地區特有的舞獅及醒獅的文化。獅形紋樣下的與次景的配景紋樣中的假山、置石等要素,以及中間的次要配景嶺南佳果紋樣,均表現了嶺南地區特有的構景特點。
在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紋樣中,色彩統一較為突出,運用均選用較為活躍的暖色,且在色彩用用上尊崇中國民間流傳下來的傳統“五行五色”的觀念,但因陳家祠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相對復雜,陳家祠的建筑裝飾紋樣的色彩也會相較于其他建筑,更為豐富。在紋樣中,色彩以背景色,黑色為主,圖案以紅與綠為主,也正是“五行觀念”中的,“黑生青”、“青生赤”,的相互循環統一的觀念,這也正是嶺南建筑雕飾色彩中的常見配色的方法。
3.2? 陳家祠灰塑裝飾紋樣中的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一種形狀和數量相同的形式。中國傳統的宮廷、宗祠類建筑中也常以“對稱”美為基本要求,且陳家祠建筑空間也以“對稱”為主。對稱的結構表達了秩序、寧靜、穩定、莊重和威嚴等心理感受。均衡是一種具有相同數量和不同形狀的形式。它是指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形態要素與視覺力之間的平衡關系且均衡是根據圖像的大小、重量、顏色等視覺元素進行視覺判斷的平衡。
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圖案中,多用以靜制動的方式,使觀者在整體的畫面感受中產生均衡舒適的視覺感受。同時,在此組紋樣中的主景及配景的構圖要素中,主景的山巒、小橋流水、涼亭等要素與羊城的組圖形成很好的呼應,相較于其他地域的脊頂裝飾,嶺南地區的裝飾紋樣更趨于生活的常態化,在這組紋樣中也大量運用了陳家祠建筑紋樣中的“鰲魚”、嶺南佳果的紋樣,而區別與其他地區的圖案裝飾紋樣,例如故宮太和殿的藻井圖案,更多的是宣誓權威及階級的反映,與嶺南地區陳家祠生活化的紋樣大有不同。
3.3? 陳家祠灰塑裝飾紋樣中的節奏與韻律
在建筑設計表現中,節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排列等,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從而產生視覺與心理上的節奏感。節奏是韻律形式的純化,韻律是節奏形式的深化,節奏富于理性,而韻律則富于感性。韻律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有一定變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調在節奏中的融合,能在整體中產生不尋常的美感。
陳家祠的灰塑裝飾圖案中,也包含富有韻律節奏的圖案形式。根據圖案表述的情景樣式所傳達的寓意效果的他不同判斷其等級關系的不同,產生的有低至高的韻律感,也由其穿插的重復的單元圖案樣式與主圖案相結合,使之構成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組合。在此組紋樣圖案中,出現的人物紋樣,眾仙人倚靠于置石假山上悠哉歡樂的飲酒,面部表情透露出的是悠閑、愉悅。人物故事反映的是樂得自在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符合嶺南地區民間百姓的生活日常及對環境的心理態度與其他地區人物紋樣不同的是少了主權級別的映射與反應,例如:敦煌的人物壁畫,在圖案紋樣中可以從人物的大小比例上判斷等級,以及人物表情的肅穆渲染的所在場景的氛圍。
4? 小結
圖案設計是人類有目的的社會性創造活動,屬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化活動,而形式美法則決定了圖案的表達效果與傳達于觀者的視覺感受。建筑裝飾是建筑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廣州陳家祠建筑裝飾的藝術特征進行文化寓意和圖案藝術性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其不僅承載嶺南地區的文化和藝術信息,且反映了嶺南地域文化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及對地域環境及文化的自信,對家族傳統的向上凝聚力的宣揚。由于陳家祠建筑灰塑裝飾圖案上在藝術文化繼承上的可塑性和兼容性,使其建筑成為嶺南地區重要的文化載體。
參考文獻:
[1] 譚美鳳,廣州陳家祠灰塑的裝飾藝術特征[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2013.
[2] 陳又林,傳統吉祥紋樣“暗八仙”及其審美意蘊[J].民族文化,2012(2).
[3] 岳麗錦,數字“八”的隱喻與轉喻意義研究[J].英語廣角,2017(1).
[4] 徐士福,廣州陳家祠建筑裝飾藝術的特色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3(10)
[5] 趙玲玲.羊城八景.時代和人文的符號[J].文化遺產,2012(3)
[6] 劉婷.簡論圖案中的形式美法則[J].新西部,2010(8)
作者簡介:
彭穎(1973—)女;風景園林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建筑設計系副教授。
鐘雯婧/1996—)女;風景園林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