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雕是雕刻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歷史悠久,技藝精進,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而建筑木雕是木雕裝飾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北方民間建筑木雕,來源于山西。不論從時間跨度,還是從形式、地域方面,晉商大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較為集中地展示了我國北方建筑木雕的發展軌跡,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木雕與建筑的有機結合,使木雕藝術有了更大的氣魄,在展示其工藝裝飾性的同時,也使建筑更為藝術化。
關鍵詞:木雕;北方;民間建筑;裝飾藝術
木雕在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上一直占據著正要的地位。據考古挖掘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木雕在建筑中就已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倫理、信仰以及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傳統建筑木雕到明清時代達到了鼎盛。
一、北方民間建筑木雕的裝飾題材
晉商大院的木雕裝飾題材豐富而廣泛,包括動植物題材、器物題材、文字題材、宗教題材、綜合題材等,涵蓋了晉商生活的各個領域,是晉商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精神文化的體現。其中所選故事題材,大多富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和吉祥瑞慶的內容,做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寄托了主人美好的祈愿,給人以深厚、樸實的感覺[1]。
動植物題材主要是一些祥禽瑞獸,如龍、鳳、麒麟、獅子、虎、鹿、龜、鴛鴦、蟾蜍、鷺鷥、羊、鶴、鼠、魚、雞、牡丹、荷花、寶相花、蘭花、海棠、菊花、松、竹、梅等;宗教題材則多雕刻太極八卦、“暗八仙”(即八仙之法器:扇子、寶劍、玉簫、寶葫蘆、玉板、漁鼓、花籃、荷花)、八吉祥(即佛教之法器:蓮花、寶瓶、魚、盤長、法輪、法螺、寶傘、白蓋)、雜寶(即書畫、古錢、珠寶、犀角等的組合)[2];綜合題材多事多個題材主題的組合。這些裝飾題材很少單獨出現,多與其他題材相組合,通過匠人巧妙的構圖、結合和精湛的手藝展現出精美的畫面和吉祥的寓意。通常,一幅畫就是一句吉祥話。
二、北方民間建筑木雕的主題的凸顯
民間木雕裝飾的題材大多體現出一種民間文化的傳承性,這種傳承性決定了其裝飾性具有一定的地域風格。宛如城堡建筑的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體現了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內地古樸閉塞的民風。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祝福表現在大院的每個角落。總的來說,晉商大院建筑木雕的裝飾主題主要分為:祈福納吉、倫理教化、驅邪禳災三個方面。
倫理教化是民間建筑木雕裝飾中最具精神教化意義的題材,多以歷史典故、生活生產場景、書法楹聯等內容形式,借以褒揚孝悌、忠信仁義,昭示人倫之軌,儒家之禮;令人觸環境之景而生尊老憐幼之情,耳聞目濡而習修身齊家之道。這些生活環境為題材的裝飾現象,潛移默化地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使建筑的精神功能得以強化。
驅邪禳災、幸福安康市百姓世代關注的主題。民間常用寓意吉祥的圖像裝飾建筑構件,借以祛除瘟疫、鎮邪禳災,其作用相當于借畫符咒消災避禍[3]。如將福、祿、壽三星的塑圖雕刻在房梁上、屏風上,以保佑合家幸福、安康。
三、北方民間建筑木雕的表現特征
民間木雕裝飾的題材的傳承性也決定了民間工藝造型的格式化、程式化和規范化。匠師們喜歡采用一些喜聞樂見的傳統手法用木雕的形式來傳達一種寓意,更是一種期許。
(一)諧音的手法
采用某些事物的諧音以及人們聯想到吉祥的事物,表達美好的愿望。例如:魚與“余”,荷與“和”,瓶與“平”,蝙與“福”,鹿與“祿”諧音,可以通過木雕來表達寓意。
(二)象征的手法
利用直觀的形象表達非本身意義的內容,如松鶴表示長壽,牡丹表示富貴,蓮花表示高潔,還喜歡用龜背表示長壽,蝙蝠表示萬壽,用梅、蘭、竹、菊表現怡情養性,松樹和仙鶴組合的圖案代表“松鶴延年”。
(三)比擬的手法
民間諺語有多子多福,石榴多子,于是常用來組合欞花圖案代表吉祥如意;又把藤蔓延伸的植物,葡萄、葫蘆之類組合在欞花圖案中,表達“子孫連綿”、“子孫萬代”之意。
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也是中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總而言之,晉商大院木雕裝飾題材的創作和應用多有晉商直接參與,借助能工巧匠的手藝與物質載體相結合,以達到近乎完美的裝飾效果和寓意的表達。
四、北方民間建筑木雕中的儒文化
中國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無論其群體布局還是單體建筑都可以體會到其內涵的中國封建傳統思想。晉商作為中國封建勢力的上層代表其建筑中所蘊含的封建傳統倫理學、民俗學自然極其豐富且頗具代表[3]。
儒家學說由孔子創立,從漢代開始成為官方正統的意識形態。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代尊為“至圣先師”。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仁”,并把“恭、寬、信、敏、惠”作為仁的內容,主張“見利思義”。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積極入世,重視人事,強調人為。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知”、“行”、“學”、“思”等范疇。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成為漢代的經學。
五、結語
在現代生活中,傳統木雕裝飾藝術的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個性選擇空間,可以體現民族文化品味。在現代居室里裝飾傳統木雕藝術,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風韻。同時在現在的公共場所,從天花板到空間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用木雕藝術來作裝飾,能夠產生傳統藝術和現代裝飾的和諧之美。
隨著建筑材料的發展,木雕藝術還會進入新的空間。人們呼喚著傳統藝術的回歸,期盼著木雕藝術在生活中更廣泛地利用。這不僅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不可割舍,更是經濟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必然需求。傳統藝術與現代裝飾材料相結合,一定能創造出新的裝飾天地。
【參考文獻】
[1]王金平.風土環境與建筑形態[J].建筑師,2003(01):18—20.
[2]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324-325.
[3]唐家路,潘魯生.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3:156-162.
作者簡介:陳露文,女,(1994.08-),山東省省棗莊市人,現就讀于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2013級環境設計,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