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劉思琦 王俊萍

【摘 要】 目的:研究心理干預工作對老年病進行護理所取得的保健功能。方法:本文選擇本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7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心理護理組,評價護理所取得的效果。結果:本文常規護理組的治療依從性為68.63%,心理護理組為94.1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以后常規護理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8.43%,心理護理組為94.1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常規護理組護理以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19.61%,心理護理組發生率為5.88%(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老年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當中對患者選擇采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治療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對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心理護理;老年病;保健功能
老年人在患病時容易被負面情緒困擾,如焦慮、自卑、抑郁、恐懼等。在老年病護理中要兼顧患者的心理狀況,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醫護關系,提升護理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本文分析老年病在護理過程中落實心理護理所取得的效果,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來自本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7月,所有患者均為本院在此期間收治的102例老年病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心理護理組,每組患者平均為51例。常規護理組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齡(76.5±6.8)歲;心理護理組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齡(74.5±6.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對于常規護理組患者護理的過程中,需要落實常規的護理方案,具體按常規護理原則,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而對本文的心理護理組患者在護理時,護理方案如下:
1)心理特征分析: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十分重要。患者因自身年齡的特點,所以發病的時候身體抵抗力較差,身體容易因為各種不適而導致負面的情緒,很多患者存在有恐懼和焦慮狀況。2)積極的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干預,應該本著體貼入微的原則,認真的對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要關懷患者,對患者進行重視。最好能夠在細節上對患者進行鼓勵,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的解釋,提醒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緩解患者的緊張感。3)優質服務:通過優質的服務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在患者住院期間,需維持患者病房的良好,要輔助患者進行翻身,防止患者因長時間臥床而產生壓瘡。還要對患者加以指導,使患者能科學的進行飲食搭配,并定時定量飲食。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病房巡視,提供細致溫馨的服務,和患者多進行語言交流。4)健康宣教:在住院期間對患者詳細的講解相關藥物的使用狀況和服用方式。還要使患者對于一些過敏事項和注意事項有所了解,合理對患者的作息時間進行規劃,合理對患者的作息時間進行規劃。
1.3 觀察指標
對本文兩組研究對象的治療依從性和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評價比較,調查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評價兩組研究對象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滿分均為100分,50分為中線,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情緒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IBM SPSS 25.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文常規護理組的治療依從性為68.63%(35/51),心理護理組為94.12%(48/5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以后常規護理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8.43%(40/51),心理護理組為94.12%(48/5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常規護理組護理以后出現并發癥10例,發生率為19.61%,心理護理組3例,發生率為5.88%(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護理前兩組患者無差異(P>0.05),護理以后心理護理組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所示。
3 結論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升,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開始不斷加大,很多老年病癥開始成為社會所面臨的一大嚴峻問題[1-2]。隨著年齡增長,各個器官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衰退,且在正常生活過程中,會容易導致各種病癥出現,對病情治療時效果較差,預后不良,容易導致患者存在多種并發癥和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3-4]。所以對于老年病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配合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且進行相關的針對性干預,提升患者的心理治療,提高患者對于病情的認知,這樣才能使患者積極的接受治療,對于患者病情保健具有重要意義[5]。通過本文的心理干預對老年病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老年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升治療效果,并且對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的改善,能夠發揮出良好的保健功能。綜上所述,對于老年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當中對患者選擇采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治療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對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華麗.心理干預在老年病護理中的保健功能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07(16):132-134.
[2] 路芳,何小燕,葉紅梅,等.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手外傷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4,06(05):994-996.
[3] 龔叢芬,王靜,章軍建.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腦干出血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03(09):17-18.
[4] 李紅,劉曉玲,曾宇.PDCA循環管理對老年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09(18):129-131,135.
[5] 龐蓉.PDCA循環管理對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06(07):708-7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