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教研工作是幼兒園的立園之本、興園之策、強園之路,教學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軸心,而教研工作應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皆課程,各個環節的有效實施均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帶著問題進行教學研究,深度剖析現象,討論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在教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生了許多沁人心扉的教研故事,下面我就想以發生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故事案例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有血有肉又有骨架的教研活動。
我們教研活動的目的希望能夠從教研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提升一日活動的質量,面對我園這樣的一個年輕化的團隊,如何調動大家研究的積極性,形成幼兒園良好的教研氛圍,我們教研的形式、策略就非常重要,以往我們的教研互動效果和氛圍不是很明顯,本學期經過和園長的商討,我們最終確立了以項目負責式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即老師根據各自班的現狀以及問題來申報一項主要的研究內容作為項目負責班級,由班主任擔任項目負責人,細化、規范此環節的組織要領,使此環節達到最優化。在此基礎上項目負責人承擔的班級要在此環節內容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將良好規范的研究交流展示,最終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從而深化一日生活環節的實施。下面我們就一起分享我們的教研故事吧。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個故事是“老師,我不會穿”。
一、故事內容
午睡起床時間到了,伴隨著輕盈的起床音樂,小朋友們紛紛從睡夢中醒來,開始穿衣。這個時候,楊老師的耳邊傳來小小的聲音:“老師,我不會穿”。緊接著,旁邊一句跟著一句:“老師,我也不會穿,你幫幫我吧”,“ 老師,我不會”。面對著這么多的“小可憐”,楊老師一邊給孩子們穿衣服,一邊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一是老師會浪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為孩子穿脫衣服,影響其他活動的開展,更重要的是會耽誤了孩子的發展。接著楊老師跟班里的另外兩位老師互相遞了一個眼神,一個一個的給孩子們穿好衣服。下午送完孩子,楊老師組織班里的另外兩位老師開了一個班會,主題就是如何提高本班孩子的穿脫衣服的自理能力。
二、故事引發的思考
借著這一契機,楊老師組織了一次級部教研活動,我們首先一起回顧故事的主要中心內容,我把問題拋給大家: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的思考是什么?你發現了哪些教育價值點?小一張老師說,孩子基本的穿脫衣自理能力急需要加強;小二陳老師說,從小小的穿衣情況可以折射出孩子們脫衣的情況也不太樂觀;小三張老師說可見家長在家里對于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意識不夠,小四劉老師的觀點則不一樣,她說這個孩子能夠主動尋求成人的幫助,可見班級的師幼關系是很融洽的。
三、策略以及實踐研究
小班級部的老師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研究如何有效的解決一日生活環節存在的問題,對一日生活環節進行標準、規范的管理,針對這個問題,確立了“提升自理能力以及班級常規的養成”教研主題與方向,計劃是一切行動的綱領,首先各班根據班況制定出各月份的自理能力提升計劃,然后級部老師碰頭一塊兒參與研究討論,在哪個時間段適合達到什么目標。通過宏觀的調整之后,小班級部各個月份的幼小銜接計劃就出爐了!在如何穿脫衣服問題的解決中,大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運用兒歌的方法來進行鍛煉與練習,級部中各位老師紛紛在群中分享幼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兒歌,經過實踐,情況得到了好轉。但是有的老師還是提出了問題:“光說兒歌,有的孩子理解的不是很透徹,還是不會做,”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幼兒園的教育指導方法固然重要,家園合作的作用更不可小覷,我們可以增加家園互動的環節,此時小二班的陳老師提出,讓本園的孩子錄制一段穿脫衣服的視頻,教師在旁邊加上解說詞,然后將視頻發給家長,讓家長在家訓練督促孩子練習,到此,第二階段的實踐又開始了,問題又出現了,有很多的家長不重視在家的練習,孩子還是不會,小四班的劉老師突然提出了在班級群中實行21天好習慣打卡活動。大家一致表示贊同,自此,21天好習慣打卡活動如火如荼地在小班級部的家長群中開展起來。針對小班幼兒出現的問題,經過小班級部老師的研討,最終梳理出解決問題的方法:1.采取穿衣比賽的方式激勵幼兒學習,并在活動區中設置生活角,通過游戲化的方法讓幼兒練習,提升自理能力;2.班級創設“加油站”的情境,讓幼兒在游戲中保證喝水量,關注趁老師不注意少喝水的幼兒;3.通過圖片指導以及兒歌的方式鼓勵幼兒學習七步洗手法。以研促教,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教學經驗。
四、研究效果
21天好習慣打卡活動果然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從家長的反饋中可以看出我們努力之后的成效,孩子的發展,老師們也很欣慰。同理,在園所教研活動中我建議中大班的老師們思考,哪些活動可以適用于“打卡”,大家舉一反三,21天好習慣打卡活動在中班和大班級部也開展起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同時與園所的生活習慣常規測評活動也順應起來。
小故事大智慧中的案例,很多都是依靠我們中層管理人員的一種思維上的引導以及思路上的把握。如果給老師的問題是開放式的,那老師的思維也必然是開放的,我們的研究也是開放式的研究,如果我們的引導是局限性的,那老師的研究也是局限性的,通過一個一個的小故事讓我們受益的是一日生活管理的質量。
教研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孩子的有效發展,本學期我們的生活化研究初見成效,但是我們對于教育活動的執教方法的研究比較欠缺,下學期,我們依然將項目負責式教研模式進行到底,讓更多的老師主動參與到教研的主持工作上來,一起學習教育活動的目標如何定位,活動過程如何實施,幼兒的回答如何機智回應等。只有開展多種活動才能讓幼兒的各種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我們期待,讓一次次生動的教研活動引領老師們向專業型幼兒教師成長,讓每一次活動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