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燦
一、基礎知識回顧
1.浮力: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拓展壓力、重力、摩擦力的方向)
3.常用浮力公式及適用情況
⑴F浮=G物-F示 ????????????????????????????????(普適)
⑵F浮=G物=m物×g=ρ物×V物 ????????????????(漂浮、懸?。?/p>
⑶F浮=F向上-F向下 ??????????????????????????????(普適)
⑷F浮=G排=ρ液×g×V排 ?????????????????????(普適,包括氣體)
4.浮沉條件
F浮>G物(ρ液>ρ物) ???????????????????上浮
F浮=G物(ρ液=ρ物) 懸浮
F浮 二、鏈接中考 1.(泰安中考2012)小明在課外活動中用三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把它們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往小船內放入不同重量的物體,它們均能漂浮在水面上,如圖所示.針對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 B.三只小船底面受到的壓力相等 C.小船所裝物體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 D.小船所裝物體越輕,受到的浮力越大 2.(泰安中考2015)甲、乙兩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密度和體積都不同的鹽水,將同一個小球先后放入杯中,當小球在鹽水中靜止時兩杯中的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則( ?) 1 A. 小球在甲杯中受到鹽水的浮力大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 B. 小球在甲杯中受到鹽水的浮力小于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 C. 甲杯中鹽水的密度大于乙杯中鹽水的密度 D. 甲杯中鹽水的密度小于乙杯中鹽水的密度 3.(泰安中考2016)同一個小球,先后放入四個盛有不同液體的容器中,靜止時的位置如圖所示。四個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離相等,則容器底面受到液體壓強最大的是( ?) A.?B.?C.?D. 4.(泰安中考2014)有一個實心球形物體,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重時,測力計的示數為12N;當把物體一半體積浸入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5N.把物體從彈簧測力計上取下投入水中靜止時,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 A.?7N ??????B.?10N ???????C.?14N ?????D.?12N 5.(泰安中考2016)如圖所示,燒杯的底面積是200cm2,里面裝有一定量的水(圖甲),用彈簧測力計吊著未知物體,先將物體浸沒在水中(圖乙),水位升高到B處,示數是18N;再將物體緩慢提出,使水位下降到AB的中點C處,示數是23N(不計物體帶出的水).g取10N/kg,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①物體的質量是2.8kg;②物體的體積是1×10?3m3;③物體浸沒時受到的浮力是15N;④從乙到丙,水對燒杯底面的壓強減小了260Pa. 2 A. 只有①②④正確B. 只有①②③正確C. 只有①②正確D. 只有③④正確 6.(泰安中考2017)有甲、乙兩個溢水杯,甲溢水杯盛滿酒精,乙溢水杯盛滿某種液體。將一不吸水的小球輕輕放入甲溢水杯中,小球下沉到杯底,溢出酒精的質量是40g;將小球從甲溢水杯中取出擦干,輕輕放入乙溢水杯中,小球漂浮且有的體積露出液面,溢出液體的質量是50g,已知,下列計算正確的是( ? ) ①小球的質量是40g ②小球的體積是50 ③液體的密度是 ④小球的密度是 A.?只有①②正確B.?只有②③正確C.?只有②④正確D.?只有①③正確 三、拓展提高 7. (泰安中考2018)用彈簧測力計懸掛一實心物塊,物塊下表面與水面剛好接觸,如圖甲所示。從此處勻速下放物塊,直至浸沒于水中并繼續勻速下放(物塊未與水底接觸)。物塊下放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F與物塊下表面浸入水的深度h的關系如圖乙。g取10N/kg,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求: (1)物塊受到的重力; (2)物塊完全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物塊的密度。 3 8. 一個實心正方體,體積為1.2×10?3m3,重為10N,用細線吊著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有1/3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容器中水面的高度為30cm,如圖所示,(g=10N/kg)求: (1)物體受到的浮力? (2)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3)繩子的拉力? (4)剪斷繩子后,物體最終的沉浮情況?(通過計算說明) 9. 近期在日本召開了以美歐日等國的“七國峰會”,在會上日本再次無理提出了我國南海問題.為了捍衛國家主權,我軍派滿載排水量達67500t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加強了對南海黃巖島等島嶼的巡邏,在某次巡邏演習中雷達發現假想敵潛艇在15海里外的水下10m處潛行,隨即投下重量為100kg的感應式淺水水雷攻擊,并成功將敵潛艇擊沉.(g=10N/kg、水的密度為1×103kg/m3)問: (1)航空母艦滿載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 (2)敵潛艇受到水的壓強有多大? (3)如圖為感應式淺水水雷在水中待命時示意圖,假設欲使水雷懸浮在水中,需在其下方用細繩懸掛一個密度為5×l03kg/m3、質量為31.25kg的物體,求水雷的密度?(細繩的體積和質量忽略不計) 四、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