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無比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個人來講,一種好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我們教育工作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同時要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方面入手。
一、定規矩,嚴教育
“紀律是學習的保證”。沒有良好的紀律就沒有良好的學風和班風,而班級紀律的好壞取決于學生的行為習慣。因此,開學初,我首先制訂相關的班級管理制度。如:“每天要佩戴好校章和紅領巾”、“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升旗時自覺肅立。”、“不打架,不罵人”、“上課專心聽講”、“不亂扔紙屑”、“出操要排隊”等等。同時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對學生進行教育,逐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在班里成立一個督查小組,專門負責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如有個別學生違反紀律,則在他名下扣去一朵紅花。并及時做好耐心細致的談話工作,幫其及時改正。比如:有一次,班里的楊東東同學在課間順手摘了一朵花,被值日生看見了,當天值日記錄分扣了一分。過后,我找他談心對他說,花固然漂亮,但它是讓我們大家欣賞的,如果摘下它,大家都這么做,還會有美麗的校園嗎?他聽了連連點頭認錯,他也覺得非常后悔,并承諾在今后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由于自己的一時之貪,連累了班級。在他名下也被班里扣了一朵紅花。經過這次,全班同學都引以為鑒。由于及時對學生進行強調、教育,所以從此班里再也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身邊一件小小的事卻影響著周邊的每個同學。陋習的殘存,會給學生帶來思想的腐蝕,行為的偏差。如果教師能適時地顯示對違紀學生的愛護和關注,他們便會如獲至寶,深受感動,真正從心底尊重,佩服自己的老師。在我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逐漸由“他律”發展為“自律”,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善溝通,“愛”感化
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強,家庭環境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有的家長因溺愛,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坐視不理,甚至助長壞習氣。比如:老人偷偷地給孩子大量的零用錢,導致孩子養成吃零食、迷戀游戲機。有的家長缺乏正確的引導,孩子在學校犯下錯,受到同學們的指責,回到家總是得到家長的同情或安慰,可家長對孩子更加嚴厲的指責,甚至打罵,這些孩子受到辱罵后,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不愿再接受教育,變本加厲,不良行為愈演愈烈。為了防止上述現象發生,我經常與家長聯系,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共同商討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對策。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共同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本學期第四周,班里有一個留守兒童吳曉鋒,他把爺爺給的吃早餐的錢,省下來溜去打電子,被同學發現了,告訴了我,我當時并沒有當面對質,而是先到他家家訪,詢問他的家庭情況。然后再了解他平時在家的表現。他爺爺說,由于他父母不在家,很難管教,學習興趣不是很濃,所以會偷偷去上網打電子。我聽后,根據他的情況,找他促膝談心,讓他認識學習的重要性,迷戀上網打電子的危害,并教育他應如何孝敬老人、感恩父母,他聽了留下了眼淚,并承諾今后一定改正。直至今天,他再也沒有去上網打電子了,而且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原來60多分上升到80多分,他父母知道兒子的變化后,還打長途電話回來感謝我呢?
三、多激勵,巧引導
正確的集體輿論,是一個良好班集體的重要標志,一個班集體的正確輿論一經形成,就能持久地發揮作用,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約束力,可以讓班干部寫成廣播稿,利用廣播稿宣傳表揚;也可以用紅紙寫表揚信,張貼在學校公示欄,還可以利用班級開辟的“黑板報”、“表揚欄”進行表揚,在班級營造一種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氛圍。利用班隊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學生的不良行為處于萌芽狀態時就遭到扼殺。如;每周的第一節校班會課上讓每個同學用一張白紙寫上自己的陋習。用另一張紙寫上自己的良好習慣,通過自我檢查、對比,然后收集起來,在班上進行正面的表揚激勵,讓學生能夠在擁有良好習慣方面感到光榮,讓覺得自身留存有陋習的學生感到羞愧,但絕不會當面點名批評,而是巧妙地讓學生對照檢查及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