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東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的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愉快地探索。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它卻往往影響一堂課的成敗。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開頭導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學習。如“質量新知的克和千克”的學習,上課了,老師帶來了兩種水果,原來老師是想讓大家比較一下哪種水果貴,桃子(9元/3kg),香瓜(4元/500g)
小方搶先說:“當然是香瓜便宜,才4元;桃子太貴了要9元呢?”
小明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香瓜500g需要4元,1千克=1000g,也就是1千克香瓜8元錢;而3千克桃子9,說明1千克桃子3元。所以我認為桃子便宜。
老師說:“小明說得對,買東西我們不能只看總價,還要比較質量相等時,分別要花多少錢,這樣才能搞清楚物品價格的高低。”這時感到驚奇的學生,通過教師的答案,“探個究竟”的興趣因此油然而生。
授中激趣,成功之路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的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比如“新授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老師用的是相聲的形式來授課。
克和千克的自述:(錄音機播放)
千克和克走上表演臺,給大家鞠躬。
克:大家好,請多多捧場。
千克:(指指旁邊的克):他是我的小弟弟。
克:(指指旁邊的千克):他是我的大哥哥。
千克:我們都是質量單位。
克:一般稱比較輕的物體,要用到我。
千克:一般稱比較重的物體,要用到我。
克:為此,我們都曾經驕傲自滿過,也都鬧過笑話。
千克:有一次,李醫生給病人稱一味藥,我趕緊走上前去,可稱來稱去都稱不出來。
克:結果還了我,輕而易舉地就稱出了這味中藥重10克。
當時,我覺得我最厲害了。
千克:是我太自不量力,讓大家見笑了。
克:有一次,張阿姨的單位發了一袋面粉,讓我們幫忙稱一稱,我想到上次我的本領比大哥大,就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結果把我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了,還沒稱出來。
千克:這次,我輕輕松松地就稱出了面粉重15千克。
克:是我太驕傲了。
千克:通過這兩次教訓,我倆現在變謙虛了。其實一想,我們哥兒倆是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
千克:我可以用kg表示
克:我可以用g表示。
千克(指著克說):1千克=1000克,一個我等1000個他。
克:我們都是好兄弟。
設疑引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中啟動思維的起點。在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善于提出具有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使學生見疑生趣,產生有趣解疑的求知和求成心。
老師提問:“前幾天小兵媽媽去買菜,1元錢買了1兩香菜,1兩是多少哇,香菜貴不貴呀?”
生:一兩是多少?
老師解釋說:“兩是比斤小的質量單位,1斤=10兩,因為1斤是500克,所以1兩就是50克。香菜1元一兩,也就是10元一斤,價格不便宜,但做菜一般用不了多少。”
同學們,多觀察生活,總會有新的疑問和發現,這樣你的知識就更多了。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學時可適當選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有點情節又貼進學生生活經驗以及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題目,通過少量的趣題和多種形式的題目,使學生變知之為樂知。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實際,靈活多變地采用多種做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腦子積極轉動起來,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