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蓮
手工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十分重要的技能課程,它圍繞幼兒教學和幼兒園實際應用的需要,從手工基礎知識和技能出發,進行操作實踐活動;根據幼兒環境需要開設環境創設課程,該課程倡導廢舊利用,并將此設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培養學生手工創作技能和創作力為核心目標的一門課程。教學中該如何激然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手工創作能力,是該學科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年的手工教學工作中,我總結了幾點教學體會和同僚們共同探討:
一、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發自內在的動力,才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活動的注意力和持續力。學前教育專業以女生為主,學習動力很大程度是來源于對幼教事業的向往;或因就業廣,而自身缺乏對幼教專業所開學科的學習興趣;或不清楚職業發展的現狀和情景,從而出現學習興趣不持久、自卑、厭學或焦慮情緒,不知道該從何做起,稍遇困難就有放棄學習的思想。針對上述情況,待學生入學時,先從欣賞入手。為學生提供多看的機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將要學習的專業以及相關學科在真實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和學科創造出來的美麗環境,使學生從內心喜歡上這一門課程,激起學習熱情。教育教學中具體操作如下:
1.見習活動
學生入學后便可安排到優秀幼兒園進行一天的見習活動。在幼兒園教師指導講解下,讓學生體驗幼兒園浪漫、溫馨、充滿童話般的環境布置,欣賞到裝飾品和教學用具新穎的造型,五花八門的材料以及廢舊物品在心靈手巧的幼兒園教師手中如何科學靈活的安排運用,為學生提供可觀、可感的現場范例。從而認識到手工在幼兒園的重要作用。
2.拓展學生視野
收集欣賞更多更優秀的幼兒園環境照片,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動手做的欲望和探索的興趣。
3.舉辦作品展
實物范作展示是學生全面了解所學手工技藝的重要渠道,也是激發他們興趣點的良好途徑。將師生的精美手工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看到一種工藝可以從不同角度、多種方法、多種材質來進行創造。制作出不同視角的饕餮盛宴。
二、循序漸進,夯實基礎
大部分中職幼師學生入學前沒有繪畫基礎,動手操作能力差,所以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專業技能是關鍵。在強調打好美術基礎的同時,要認識到幼師專業手工教學的任務,不是培養藝術大師,而是能夠勝任幼教一線工作的教育者和實用性人才,因此,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體現就業導向,將課程學習與幼兒園的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技能創造出各種手工藝術作品,為幼兒園環境布置打下扎實的基礎,充分體現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的特點。
1.遵循職業崗位原則,打好美術基礎
在教學內容選擇和要求上難以適度、容量事宜。如:要開設美術綜合課,打好專業基礎。按照幼師培養目標和專業要求,將簡筆畫、素描、色彩的裝飾等學生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進行合理篩選并有機組合,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好掌握造型、結構、比例、色彩方面的知識要點和規律,為手工制作打下基礎。
2.確定目標,把握好尺度,貼近教學和崗位的實際需求
手工教學中應提升學生對幼兒手工的全面認識,理論與實踐并行,學與做、做與教相結合,才能達到以下目標:熟知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對幼兒手工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性,掌握基本的幼兒手工教學方法,上好幼兒園的手工課;能根據需要制作教具和玩具,進行環境美化和裝飾,對幼兒進行層次審美教育。
三、注重學生的學用結合,開展實踐活動
學的目的是為了用,教學時把學和用有機結合起來,能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提升學生的自信,增加學生學的興奮點和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將結合實踐,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動手、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學用結合的實踐活動中,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讓他們及時看到所學知識的價值所在,從而有效促進教學。
1.任務驅動
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設計一些任務,如為教室、為自己的寢室或自己的床位墻面設置一個學習生活小園地,為同學、老師或家人設置一張問候卡,對班級、學校有關活動區域進行布置、裝飾,幫助區域內的幼兒園布置環境等,都可以作為學生的任務范圍。
2.競賽激勵
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組織一些現場技能比賽,分別以主題試和自由試的方法進行比賽,培養學生個性創作能力和閱讀審題、即興組織材料進行創作的能力。
3.成果展示,同臺觀摩學習
開展手工技能競賽、舉辦手工作品展覽等活動,提供成果展示機會,拓展學生視野。
四、提供平臺,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法和技能,始終是手工教學的主要內容。沒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識基礎,是不可能制作出像樣的手工作品來。在教學活動中,不但要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的同時,還要積極組織研究性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手工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1.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己學習和社會生活經歷中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根據課題研究的方向。主動地獲取相應的知識,并應用該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把控教學目標,鼓勵創造行為。
2.發揮評價的導向,建立探究機制
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將來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生的重要因素。在手工課程的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自身能力和對實踐活動目標的理解、參與手工活動的態度與程度、獨立意識與合作精神的結合、成果的表達與展示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作科學的、多層次的評價。
3.注重創造性思維訓練,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活動的組織要發揮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力,進行發散、求異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如設計“變廢為寶”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利用普通材料,甚至是被稱為“廢物”的東西,通過巧妙構思、精心設計,化腐朽為神奇,制作出精巧的作品,成為優秀的幼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