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平 李維泉 楊煥金 任俊英
(1保定市林果技術推廣站 河北 保定 071051;2唐縣林業局 河北 唐縣 072350)
大棗為河北省太行山區主要栽培品種,經濟價值高,但是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種植模式和栽培管理技術改變等各種原因,導致多種病蟲害大發生。嚴重危害棗樹的病蟲害主要有綠盲蝽蟓、棗紅蜘蛛、棗癭蚊、桃小食心蟲、龜蠟蚧以及棗銹病、裂果病、縮果病、棗瘋病等,蔓延迅速,防治困難。常規噴霧防治病蟲害,每年至少噴藥10~12次,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生產管理費時費工,成本高。有90%以上的藥劑由于滴落于土壤和漂移在空氣中而損失掉,造成嚴重的空氣、土壤和水污染;噴施廣譜性農藥防治病蟲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天敵,造成果實品質嚴重下降,市場認可度急速下滑,生產上缺少高效防控技術,挫傷了棗農管理棗樹的積極性。為提高果品質量、提高農民收入,保定市林業部門在唐縣羊角村建立了棗樹病蟲害防控新技術示范與應用基地,面積0.667 hm2,棗樹樹勢中庸,樹齡15~20 a,株行距3 m×5 m,在總結近2年棗樹病蟲害防治試驗的基礎上,完善技術操作規程,對棗樹實施了科學技術管理,現將棗樹主要病蟲害防控新技術總結如下。
應用紅棗防漿爛劑減輕棗裂果和棗縮果。
1.1 產品介紹及使用。紅棗防漿爛劑有效成分為氮、磷、鉀、鈣、硫等,專利號:ZL201010589110.8,應用后可增強樹勢,提高棗樹的抗病能力。
1.1.1 使用時間。在棗初花期至盛花期滴注。
1.1.2 使用量。測量樹干50 cm處干徑,每公分干徑滴注紅棗防漿爛劑8 ml。
1.1.3 使用方法。干徑8 cm以上的棗樹采用手電鉆配6 mm鉆頭在樹干距地約50 cm處,斜向下成角打眼,達樹干1/2處,將肥料瓶插入,在瓶底靠上部打出通氣孔。
1.2 應用效果
1.2.1 提高棗果品質。紅棗防漿爛劑制劑中的鈣離子經樹體吸收轉化后,與果實中的果膠質結合形成果膠酸鈣,使原果膠不易發生水解,細胞間韌性增大,抗裂應力增強,經調查縮果發生率8.7%,棗裂果果面遇雨沒有發生漿爛,大大提高了果實品質。
1.2.2 減少土壤施肥量。紅棗防漿爛劑肥料中氮、磷、鉀、鈣、硫等是果樹生長必需的大量元素及中量元素,被樹體吸收后,樹勢增強,是植物的果、葉可以吸收利用的營養成分,彌補了土壤施肥量的不足,示范園比傳統技術減少肥料使用量11%,鮮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6%。
1.2.3 減少果實的生理病害。抗病能力提高,每年可減少噴施化學殺菌劑4~6次。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利于農業環境的保護和綠色有機果品的生產。
2.1 棗樹主要食葉害蟲。綠盲蝽蟓、棗粘蟲、棗尺蠖、棗癭蚊、紅蜘蛛、龜蠟蚧、棗粉蚧、刺蛾等。
2.2 應用林果注干殺蟲劑防控棗樹主要食葉害蟲。干徑5 cm以上的棗樹使用滴注劑防治蟲害。采用自流式樹干滴注藥技術,林果注干殺蟲劑(專利號:ZL201510882266.8)主要是阿維菌素和吡蟲啉混配藥劑。
2.2.1 滴注方法。用充電式電鉆配直徑5 mm鉆頭,在樹干南側距地面約45 cm處樹干上,斜向下成鉆約5.5 cm的注藥孔,將自流式注藥器尖端削開,用針將盲口捅破后插入孔內[1]。
2.2.2 滴注時間。棗樹發芽期至展葉期是精準施藥期。
2.2.3 用藥量及次數。干徑5cm以上的棗樹使用滴注劑防治蟲害,其用藥量為:5~10cm干徑用藥3ml、10~15 cm干徑用藥5 ml、15~20 cm干徑用藥8 ml、20~25 cm干徑用藥10 ml、25~30 cm干徑用藥13 ml、30~35 cm干徑用藥15 ml。每年滴注1次。
2.3 應用樹干涂抹殺蟲劑防控棗樹主要食葉害蟲。干徑5cm以下的棗樹用涂抹劑(專利號:ZL201510699930.5)防治蟲害。主要是乙酰甲胺磷、吡蟲啉混配制劑。
2.3.1 涂抹方法。棗樹展葉期,用刀具環繞樹干刮去長25~30 cm老皮,露出粉紅色鮮嫩韌皮組織。用刀縱向劃刮皮部位,達木質部,每隔5 cm劃一道,長度與刮皮長度一致[1],劃完后用毛刷均勻涂抹藥劑。
2.3.2 涂抹時間。棗樹展葉期是精準施藥期。
2.3.3 用藥量。每個生長季涂抹藥劑1次,涂抹均勻[2]。
2.4 防治效果。樹干滴注劑或樹干涂抹劑每年用1次可有效控制棗樹主要害蟲,防效超過90%,用藥用工成本減少30%以上。突破了投入高、防效低、污染重的技術瓶頸,實現了減藥省工、增效控害的目標。減少了大量化學農藥的噴灑和涂抹次數,對減輕防治有害生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保護天敵和維護食品安全作用較大[3]。
2.5 優點與效果。不受天氣和樹體高度的影響,一次用藥全年有效,農藥持效期長,應用范圍廣泛,局部用藥無漂移、不污染環境、不傷天敵,可長期使用,而且勞動強度小、簡便易行、易于推廣[3]。由表1可見,使用樹干涂抹或滴注技術,1次就可防治主要食葉害蟲,常規防治用藥次數12次。

表1 樹干涂抹或滴注技術與常規防治技術比較
3.1 桃小食心蟲的預測預報。從6月上旬開始,在園內設置性誘劑誘捕器,每天調查誘蛾情況。當誘到第1頭雄成蟲時,正是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即為地面用藥關鍵期。在誘蛾達到第1次高峰時,應發出第1次樹上用藥時間的預報。誘蛾高峰后3~7 d,即為樹上噴藥防治關鍵期。
3.2 防治方法
3.2.1 物理防治。結合秋季或早春耕翻進行晾繭。
3.2.2 性誘劑誘殺。加大誘捕器的密度,可以起到誘殺成蟲的作用。
3.2.3 地面用藥。當誘到第1頭成蟲時,立即開始地面用藥。使用48%毒死蜱乳油300~500倍液將樹下表層土壤噴濕,然后耙松土表,可有效毒殺出土幼蟲。
3.2.4 樹上用藥。在第1個、第2個誘蛾高峰出現日向后推3~7 d,進行樹上第1次、第2次噴藥,是防治第1代、第2代桃小食心蟲的關鍵時期,防治效果較好。有效藥劑有90%滅多威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劑1 500~2 000倍液等[4]。樹上噴藥時必須在幼蟲蛀果前進行。
3.2.5 效果。2017年9月和2018年9月調查棗果蟲果發生率,分別為2.9%和2.8%。
棗瘋病是由支原體(Phytoplasma)引起的棗樹毀滅性病害,分布普遍[4],經調查,棗瘋病病株率8.6%。
4.1 處理時間。棗樹生長期6~8月份。
4.2 處理方法。利用內吸性除草劑處理患病植株。
4.2.1 樹干涂抹。每年6~8月份剝掉發病棗樹皮一圈,寬度達20 cm以上,涂抹草甘膦原液。
4.2.2 噴霧根除。將草甘膦除草劑原液稀釋到10倍以內,對瘋枝條進行噴霧處理。連續2次,間隔期20d。
4.2.3 截干處理。對發病嚴重的瘋棗樹截干鋸除,用斧在截面上縱橫砍幾道裂紋,鋸口涂抹草甘膦原液,用塑料袋把界面包嚴,使整株及根蘗致死。
4.3 防治效果。利用內吸性除草劑處理患病植株技術,可以徹底根除瘋棗樹及其萌蘗。處理后20~40 d枝條死亡,60 d后根系全部死亡,徹底根除病樹,不再有瘋的萌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