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昆澎 唐江華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本試驗以新疆目前棉田氮肥施用常規水平為參照,通過研究在2個不同施肥梯度下葉面噴施氮肥對棉花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影響,旨在為新疆棉花生產中如何高效利用氮肥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設在新疆農業大學三坪農場,該農場位于烏魯木齊市西郊,東臨新市區,西至昌吉,南靠天山北麓,北與烏魯木齊縣接壤,海拔高度為995~1 460 m。試驗地土地平整,土壤為灰壤土,前茬作物為玉米。試驗時間為2018年4~10月。
1.2 試驗作物。本地常規棉花品種。
1.3 試驗設計。采用隨機區組試驗,共設置3個氮肥處理(氮為尿素,N2O:46%),分別為:施氮825 kg/hm2(CK);施氮675 kg/hm2+葉面噴施尿素溶液450 L/hm2(A);施氮825 kg/hm2+葉面噴施尿素溶液450L/hm2(B),各處理非葉面用氮肥施肥方案見表1。

表1 各處理非葉面用氮施肥方案(kg/hm2)
1.4 測定項目
1.4.1 棉花株高。自棉花苗期開始,于每小區定點標記棉花5株,測量其株高(從地面到植株頂端生長點的高度),每個生育期測量1次,直到打頂結束。
1.4.2 棉花莖粗。自棉花苗期開始,于每小區定點標記棉花5株,測量其莖粗(用游標卡尺測量子葉節處寬度),每個生育期測量1次,直到打頂結束。
1.4.3 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于棉花苗期開始,在各小區中選朝向和長勢基本一致、無病蟲害、無生理病斑的棉花倒三葉標記5株,采用日本產SPAD-502型葉綠素儀測定每個棉株倒三葉的葉片葉綠素含量,測定時避開葉脈,取葉片的底部、中部和頂部的平均值。每個生育期測量1次,直到打頂結束。
1.4.4 產量的測定。棉花完全成熟后,分別在每小區選取6.67 m2數取棉花收獲株數、單株鈴數,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分別取上、中、下果節上的吐絮鈴各50個,測定平均單鈴重。
1.4.5 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及Microsoft Excel 2010等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棉花株高的影響。噴施了尿素溶液后的棉花株高均有所增長,各處理株高表現為B>A>CK,說明噴施尿素溶液能夠增加棉花的株高。
2.2 不同處理對棉花莖粗的影響。各處理莖粗表現為CK>A>B,這與株高相反,進一步分析可知,雖然各處理存在差異,但是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處理下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變化。7月20日以后,B處理的葉綠素SPAD值高于A處理,尤其是到9月10日,棉花葉片葉綠素SPAD依然維持較高水平,說明B條件下葉面噴施氮肥,可能會導致棉花葉片貪青。
2.4 不同處理對棉花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棉花的皮棉產量表現為A>B>CK,各處理間均達顯著差異水平(P<0.05),其中A處理的產量達2 365.30 kg/hm2,分別比CK和B處理的高出15.86%和7.95%。
本試驗結果表明,根施氮肥675 kg/hm2+葉面噴施尿素溶液450 L/hm2,能夠顯著促進棉花生長發育、改善棉花的品質和增加棉花產量。棉花株高、葉面SPAD值生長指標分別比對照高出7.09%、18.93%,莖粗比對照低0.92%,同時增產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