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立嵐 沈祥軍 李瑩瑩 張東旭 麻海龍
(通遼市科爾沁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通遼市科爾沁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目前,玉米螟已成為危害玉米生產的主要害蟲,監測其發生情況及發生規律對提高糧食單產、提升糧食產品品質、發展生態農業意義十分重大。
“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是以性誘劑定向誘集害蟲,通過誘集到的蟲量及誘集高峰來預測該區域內某種害蟲的發生程度和為害高峰期,從而確定防治適期[1]。該系統集誘捕器、紅外自動計數、數據采集、傳輸、自動分析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害蟲的定向誘集、分類統計、實時報傳、遠程監測、蟲害預警和防治指導的自動化、智能化[2]。為進一步驗證重大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的應用效果,通過對該系統與傳統蟲情測報燈的田間應用效果進行對比,評價其應用價值。
1.1 監測時間。2018年7月1日~9月10日。
1.2 儀器設備。“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由北京依科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屋式誘捕器(由北京依科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玉米螟性誘芯(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試驗設計。選擇同一種植品種區域進行試驗示范,試驗面積約20畝。試驗監測區域及周邊約5畝地范圍內不使用任何防治藥劑。試驗監測區域內,供試“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1臺,普通屋式誘捕器2個。“閃訊TM”和屋式誘捕器的布局成正三角形,誘捕器間的距離約為50 m。每個誘捕器與田邊距離為10 m以上(參見圖1)。當玉米株高30~100 cm時,誘捕器放置高度約80 cm,其他情況低于植株冠20~30 cm。誘芯統一采取低溫封閉冷藏,每隔1個月時間更換1次誘捕器內的性誘芯。

圖1 “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及對照田間放置示意圖
從7月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9月10日。對玉米螟的主要發生期進行系統監測。在整個監測期逐日記錄閃訊、普通屋式誘捕器誘捕玉米螟的數量,每日查蟲時間為上午9:00~11:00,結果記入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與普通性誘情況記載表。
2.1 玉米螟發生動態監測效果分析。如圖2所示,自7月1日設備開始正常使用后,陸續誘集到玉米螟,進入8月上旬后,玉米螟田間發生量迅速增加,8月上中旬為玉米螟發生的高峰期。其后成蟲數量逐漸減少,到9月初基本很難誘到成蟲。“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誘集的玉米螟動態發生規律與屋式誘捕器和測報燈監測的基本一致。
2.2 玉米螟誘捕數量監測效果分析。如圖2所示,田間監測的調查數據顯示,7月上旬~9月中旬“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誘蟲量少于屋式誘捕器和測報燈監測的數據,且遠遠小于測報燈誘蟲量。隨著玉米螟發生高峰期的到來,“閃訊TM”系統的誘蟲量相對于屋式誘捕器和測報燈略有偏差,從整體來看,監測玉米螟發生的波峰圖,有的部分吻合,有的部分相反,這可能與設備的運行穩定性和天氣的影響程度有關。
2.3 玉米螟發生高峰監測效果分析。如圖2所示,根據人工監測數據測報燈誘集玉米螟數據顯示,在玉米螟爆發的幾個高峰時期,“閃訊TM”系統能監測出大部分玉米螟爆發的高峰時期,但誘集的玉米螟數量相差

圖2 不同誘捕器在玉米螟測報中誘捕成蟲數量變化
“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針對玉米螟害蟲的監測與常規性誘芯監測、測報燈誘蛾及田間蟲害發生情況略有差別,爆發高峰期基本保持一致但誘集玉米螟數量較少。張立嬌[3]等在“閃訊TM”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應用效果研究中的結論與本文一致,鄧麗芬[4]在“閃訊”斜紋夜蛾遠程實時監測系統性誘監測試驗初報中的監測結果與本文一致。因此,該系統還需要升級改進,加強性誘劑誘集數量與田間監測對象實際發生情況關系的研究,建立相應的監測預警指標,進一步推進害蟲遠程實時監測技術的規范化、簡約化、自動化,以便更加準確的指導玉米螟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