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歡
摘要:通過對大學生自卑心理狀況的分析,探討其成因,并從自身調節、家庭調節、學校調節和社會調節四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自卑 自卑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 (2019) 14-0142-02
當前我國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而自卑心理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自卑的大學生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缺少自信心,行動力差,競爭意識薄弱,這樣的精神狀態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以及身心健康,自卑已經成為妨礙個體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幾年,大學生自卑心理問題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對大學生自卑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策略,希望給正在受自卑問題困撓的大學生提供幫助。
一、自卑心理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自卑是指自己對自己內在素質及外在行為評價過低,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由消極評價而引起的消極情感狀態。自卑心理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只是每個人的自卑程度不同,表現不同。大學生自卑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內部和外部兩個方而:內部表現主要表現為性格內向、多愁善感、沉默、孤僻冷漠、自我封閉;外部表現主要體現為缺乏信心,優柔寡斷、退縮遲滯,多防御行為,在公共場合行為拘謹,不善于自我表現。
自卑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人的很多病癥都是因為情緒的調解不當引起的,自卑者因不愿與人交往,不愿吐露心聲,壞情緒常年積壓在心中,產生孤獨、煩惱、壓抑、焦慮等情緒反應,嚴重時可能并發抑郁癥、焦慮癥、人格分裂癥等心理疾病。如果大學生每天都處在消極情緒中,對學習沒有興趣,缺少主動性,學習的動機較低,會影響學習效率,進而影響學習成績。
自卑還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自卑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方而表現較差,而且敏感多疑,導致人際關系失調。自卑的人對人際關系缺乏正確認識,自卑嚴重的往往會采用極端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不但會影響本人的發展,還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二、自卑心理的成因
1.個體因素
在生理方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不斷完善,個體從青春期開始會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外表。大學期間,人際交往范圍擴大,受首因效應的影響,外表會格外受重視。身高、體重、臉型、體型以及服飾這些都是大學生在意的部分,一處或幾處不滿意,在人際交往中就會缺乏自信。人的氣質是天生的,由遺傳決定,抑郁質的人自卑的可能性較大。
自卑的人不能正確、客觀、公正地對自己進行評價。一方而放大自己的缺點,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不斷對自己的實力進行否定;另一方而是對自己期望過高,將目標定得過高。但是,因為自己抗壓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難導致失敗,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打擊,產生消極的自我意識。
2.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教養方式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是父母的性格、管教方式對學生影響較大。家庭環境及教育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過于嚴厲或者過度保護,會慢慢削弱孩子的存在感,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其次,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大學生會有攀比心理,貧困家庭的學生如果不能正確調節自己的心理,就會產生自卑。最后是家庭關系。有的學生父母離異、喪父或者喪母,缺少父愛或者母愛;還有的學生在兒童時期受過虐待或者家庭暴力,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造成自卑。
3.學校因素
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輔導員不恰當的管理方式會引起學生的自卑情緒。學校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然而,許多學校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形成,一味追求學習成績,保持應試教育的主導地位。許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本應該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卻時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鄙視,長此以往,學生自卑心理愈加嚴重。而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與他們早年學生時期遭受的打擊有極大的關系,而且影響深遠。
4.社會因素
一方而,近幾年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大批畢業生不能就業。一些用人單位會給大學劃分等級,這種差別會給大學生帶來緊張狀態和精神壓抑。一些崗位有性別歧視,還有的崗位對外貌有要求,這直接造成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社會對大學生期望過高,如果大學生達不到期望狀態,就會消極評價自己。另一方而,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復雜的社會評價體系也加劇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
三、自卑心理的解決策略
1.個體調節
一方而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卑心理。有自卑感是普遍現象,自卑不代表沒有能力。如果我們做某件事失敗了,要鼓勵自己進行積極、合理、正確的歸因,以豁達的心態對待失敗。自卑不是永久的,只要正確地調節是可以轉變的。另一方而,大學生應該客觀全而地評價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而入手:首先,正視自己的缺陷。人的外貌長相是天生的,無法選擇,身材長相不能影響才華的展現。其次,正確認識自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承認優點的存在,用多種標準衡量自己,切忌因為某方而的缺點而否認自己的存在價值。最后,善用補償理論,在某一方而的不足,可以在別的方而彌補。
2.家庭調節
一方而,家長對孩子應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不能太過強勢,對孩子要悉心教導,避免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同時要適度保護孩子,給孩子發展的空間,突出孩子的自我價值。另一方而,父母應積極引導孩子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家庭條件不好不代表低人一等。沒有好的經濟條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社會地位,為家人創造好的生活環境。
3.學校調節
首先,開設心理健康課。大學生由自卑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其對自卑的不正確的認識導致的。學校應該開設心理健康課,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有針對性地對問題學生進行疏導。學校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自信心。再次,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自卑者不愿與人交往,沉默、特立獨行,學校應該多舉辦社會性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鼓勵自卑學生多參加活動,與同學交往,收獲友誼,擺脫自閉狀態。通過參加活動與人溝通,發現自己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提高與同學交往能力,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4.社會調節
社會應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積極宣傳心理學知識,使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正確對待自卑,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除此之外,用人單位要消除對學校層次的偏見,對性別的偏見,更注重學生的才華和能力。社會可以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解決經濟問題。
參考文獻:
[1]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馬曉娜,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
[2]車文博,心理咨詢百科全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3]李龍梅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17(6)
[4]吳守林,芻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教育方法[J]教育現代化,2017,4C3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