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洪蒙
??
摘 要:稅收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工具,而結構性減稅則是稅收體制深化變革的關鍵內容。結構性減稅是指戰略性的調整稅收要素,其主要是對主體稅收稅率進行下調,將部分輔助性稅種的稅率進行提升,以此來緩解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壓力。全面推行結構性減稅政策,有助于降低實體企業稅負率,優化產業結構。基于此,本文圍繞結構性減稅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展開系統探究。
關鍵詞:稅收 ?結構性減稅 ?產業結構調整
一、結構性減稅的基本概念
產業結構調整是各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的必要舉措。創建適應國際經濟形勢,且滿足本國長期戰略發展需求的產業結構,不僅可以維系本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也可以改善國民生活品質。
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失衡與產能過剩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維系產業發展與產能供需平衡也成為政府部門致力探究的新課題。
二、結構性減稅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效用
全面踐行結構性減稅政策,可提升國民經濟收入,維持市場供需關系平衡,進而為產業結構調整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下面將對其優勢做具體論述:
首先,全面踐行結構性減稅政策不僅能夠緩解國民稅收負擔,還能降低邊際稅負率,推動國民經濟水平的穩定增長。從宏觀角度來說,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與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緊密聯系。經濟學家認為,在國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同時,經濟、技術、人力資本等也發生了一定轉移和變革,進而實現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既定目標。積極踐行結構性減稅政策,這樣既可以降低國民稅負負擔,增加經濟收入,還可以推動我國高端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國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也可以帶動消費,改變消費結構,進而維持市場供需平衡。
其次,結構性減稅政策的落實實施,對于降低企業稅收壓力,提高凈流量也有著顯著成效。該項整個的落實實施可以保證企業剩余資金量,確保企業正常運轉。若結構性減稅對象被政府部門選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或高端產業,其稅收現金凈流量的提升可以從如下兩方面促進產業良好發展:
其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端產業稅后現金凈流量的提升,可以充分發揮“產業經濟戰略合作示范效應”,引導經濟資本、技術資本與人力資本等關鍵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轉移,并以此為基準,維系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良好發展;
其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端產業稅后現金凈流量的提升,可促使企業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力度,從而使產業由單純依靠物質資源投入逐步向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過渡,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目標。
再次,結構性減稅政策的落實為關鍵性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轉移提供了幫助,更好的推動了產業良性發展。結構性減稅政策并不僅僅是在稅收方面有所控制,在策略上、規范標準上也進行了進一步優化和改革。一方面,政府部門在大力扶持基礎薄弱產業、滯后產業及新興產業時,應制定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并通過下調稅率、降低稅收,加強補貼力度,為特殊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高能耗、高污染強度及資源型產業的關注力度,全面推行結構性增稅政策,調整稅收征管體制。例如,提升高能耗、高污染等級及資源性產業的稅率,減免行業進出口退稅,抑制產業發展。
最后,全面踐行結構性減稅政策,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為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從宏觀角度來說,稅收政策調整與稅務體制變革會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稅負率。換言之,出臺或取消稅收政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資本、技術資本與人力資本等關鍵性生產要素的配置,使納稅主體發生連鎖反應,進而干預生產要素配置。
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可知,流轉稅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與市場經濟運轉息息相關。流轉稅稅率的調整對政府稅收有加大干預力度的作用。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應加大結構性減稅政策的落實效率,對稅收政策變動以及稅務體制改革進行嚴格把控,減少損失的形成,保證企業的良性發展。由此可知,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應用能夠更好的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優化產業結構調整,進而維系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背景下,全面踐行結構性減稅政策,不僅可提高國民經濟收入,維持市場供需平衡,同時還可減輕戰略性新興與高端行業稅收負擔,增大稅收現金凈流量,進而推動關鍵性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轉移,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最終維持市場經濟的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黃慶平,鞏利芳,方萬里.結構性減稅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