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
[摘要] 森林康養以森林為根基,立足于健康、康養和恢復身心,是集林業、旅游、醫藥、文化于一體的新興產業。森林康養不僅適應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追求的需要,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具有生態、產業和保健三大作用。針對我國發展森林康養存在的突出問題,應搞好頂層規劃、建設森林康養基地、開發森林康養產品、強化人才支撐和增加資金投入。
[關鍵詞] 森林康養;森林生態環境;健康養老;產業融合
雖然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總量較大,為森林康養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截止2017年底,我國的森林面積達到31.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51.37億立方米,[1]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對美好和健康生活更加向往,森林康養愈來愈受到高度關注,學術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實踐中探索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許多地方黨委和政府都把森林康養作為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一、森林康養的內涵
要發展森林康養,首先要弄清森林康養的內涵。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森林康養雛形,是德國巴登·威利斯赫恩鎮于上世紀40年代建立的以“自然健康療法”為主題的森林浴基地。[2]雖然森林康養已經出現100多年,但是究竟何為森林康養,其內涵是什么,還沒有形成一致意見。[3]從已有的文獻看,不同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從森林康養功能論述的,[4]也有從森林康養產業基礎論述的,[5~7]還有從森林康養要素論述的,甚至還有從國外國內求證的。[8][9]2019年3月,國家林草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林改發[2019] 20號),要求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到2022年建設300處、2035年建設1200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并明確指出“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為環境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10]從此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森林康養具有以下四個方面含義:森林康養的主要依據是醫學與養生學的理論和技術,物質基礎是優質的森林生態資源,目的是促進大眾健康,主要方式有森林療養、養生、康復和休閑等。
森林康養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森林康養的根基是森林,離開了森林談森林康養是不正確的,以花海、湖泊代替森林康養是對森林康養的誤讀。二是森林康養立足于健康、康養和恢復身心,通過置身森林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清香、鳥鳴、潺流等以及森林飲食,達到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目的。三是森林康養是集林業、旅游、醫藥、文化于一體的新興產業,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要按產業發展規律來進行規范,講求經濟合理性和生態安全性等。
二、森林康養的作用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森林康養不僅適應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追求的需要,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即森林康養是前景十分廣闊的新興產業、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具體而言,發展森林康養有生態、產業和保健三大作用。
1.森林康養的生態作用
發展森林康養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改善環境以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能使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保持動態平衡,是一種生態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發展森林康養能有效保護現有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生態環境效應明顯,對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舉措。“綠水青山”要求有良好的生態結構、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強大的生態功能,其基本含義是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就是經濟寶藏,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森林康養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思路和方式產生極大影響,為生態環境建設良性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2.森林康養的產業作用
森林康養是將森林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它以林業為主體,涵蓋農業、工業、旅游業、商業、醫藥、衛生、體育和健康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是林業與旅游業、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是融人多元組合的產業,具有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將加快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綠色環保健康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森林康養可以有效帶動一定區域內的旅游、餐飲和住宿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戶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可以有效促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如在人口僅有1.5萬的德國巴登·威利斯赫恩鎮,約60%當地居民的工作與森林療養有關,鎮上有70名專業醫生和280名森林理療師,每年接納約7萬名客人;在被認證為森林康養基地后的日本長野縣信濃町,不僅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還讓當地年輕人找到了歸屬感,有效減少了當地人口向大城市的單向流動。
3.森林康養的保健作用
研究表明,森林的空氣含塵量和細菌濃度比市區低得多,森林環境能調節人的中樞神經,減輕心血管負擔,緩解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釋放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對呼吸道疾病人群、心血管疾病人群和抑郁癥疾病人群有明顯的康復作用。研究還發現,森林中不同的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散發揮發性芳香成分“芳多精”,其具有緩解哮喘、降血壓、鎮靜、安神等功效,可以凈化空氣,消除疲勞,非常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通過森林康養可以使療養者心理與生理得到雙重改善,可以有效節約醫療資源,減少療養者醫療支出。韓國的一項調查也表明了這一點,森林康養可以為患者降低10%~20%的醫療支出,適合全面推廣。因此,推廣森林康養是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提升健康服務、促進健康產業、優化健康環境的有效途徑,是建設健康中國、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重要內容。
三、森林康養的發展對策
我國的森林康養最近幾年才起步,面臨著發展規劃不足、基地建設滯后、產品供給不足、人才支撐較弱、資金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針對此現狀,當前森林康養的發展應當采取下述對策。
1.搞好森林康養頂層規劃
森林康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快速發展和多元參與的社會化特點必然需要在管理和規劃層面作統籌考慮。規劃是森林康養的發展之綱,只有規劃做好了,森林康養發展目標路徑等才能正確確定。要堅持全域統籌、多產相融的原則,按照市場化、特色化、現代化、國際化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11]編制規劃時,要把握時代特征,注重創新理念,綜合考慮和統籌兼顧生態環境、公共利益、社會服務以及運營主體的運營效益。
2.建設森林康養基地
按照“環境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完善、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要求,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標準高、影響力大的森林康養基地,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構建森林康養綜合體,形成相對完善的森林康養產品和相對完整的森林康養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周邊社區的共同發展。做好森林康養基地的道路、電力、水源、光纖、供暖,在地形、植物、項目設計上都有創新,既把生態環保理念強化到最大,又滿足人們對景色的需求。要科學開展森林撫育、林相改造和景觀提升,有針對性地營造、補植具有康養功能的樹種、花卉等植物,不斷優化森林康養環境。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研究制定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與評價標準,做到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有章可循、動態管理和科學合理建設,減少對森林生態環境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3.開發森林康養產品
要以滿足多層次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森林資源條件,突出森林與康養特色,開發不同形式的森林康養產品,開展多樣化的療養、養老、食療、休閑等康養服務,提高森林康養基地的市場影響力。充分挖掘和融合食療、藥療、水療等傳統養生文化以及現代醫療保健技術,在項目上,積極開發森林浴和森林療養、食療、健身、休閑等項目;在產品上,積極開發森林康養食品、飲品、紀念品、化妝品等產品;在品牌上,積極加強品牌開發與認證,打造一批森林康養的名牌基地、產品、企業和服務。同時,要根據游客的變化持續推出獨具特色的森林康養產品和服務,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康養文化特色,使森林康養產品和項目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和特色競爭力。
4.強化森林康養人才支撐
森林康養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發展更加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由于我國森林康養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大量的相關專業人才。要采取引進與自身培養等多種形式,強化森林康養人才支撐。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特別是要加強森林康養師的培養,加強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服務品質。另一方面,鼓勵具有醫學、護理、保健、康復和健身運動等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從事森林康養,聘請醫療機構和科研院所的康養保健專家,培養一支掌握森林、醫學保健和健康服務等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為森林康養產業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資源保障。
5.增加森林康養資金投入
發展森林康養要增加政府、金融和社會多方投入。政府可以直接投資進行森林康養,也可設森林康養專項資金,為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的進入創造條件。要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社會資本以合資、合作、租賃、承包等形式,積極鼓勵和引導集體、個人以各種形式如BOT模式,依法合規進入森林康養產業。支持社會力量結合森林康養資源建設特色養老機構。建立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實行“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經營機制,引導社會資金與林場、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建龍.全面開啟新時代林業現代化建設新征程[EB/OL]. (2018-02-14). http://www. greenchina. tv/news-28336. xhtml.
[2]張文富,方中平,徐高福.基于森林康養理念的產業發展思考——以千島湖為例[J].中國林業經濟,2017,(04).
[3]武文昊.遼寧省森林康養產業探析[J].防護林科技,2019,(01).
[4]劉思思,喬中全,金天偉,王曉明,劉新民.森林康養科學研究現狀與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18,(05).
[5]鄧三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世界林業研究,2016,(06).
[6]左家哺.森林康養及其產業評述[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17,(04).
[7]楊爭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林業,2017,(05).
[8]陸獻峰.德國鄉村振興與森林康養的啟示[J].浙江林業,2018,(09).
[9]王燕琴,陳 潔,顧亞麗,淺析日本森林康養政策及運行機制[J].林業經濟,2018,(04).
[10]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EB/OL]. (2019-03-06). http: //bgs. satcm. gov. cn/zhengcewenjian/2019-03-20/9349. html.
[11]吳后建,但求新,劉世好,舒 勇,曹 虹,黃 琰等.森林康養: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和發展路徑[J].生態學雜志,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