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全,黃 潭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西安710038)
頸性眩暈是一種由于各種因素造成頸部病變影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癥狀的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高達10%[1]。祖國醫學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眩暈”的范疇,多因腎精不足、氣血不足、經脈空虛或情緒刺激肝陽上亢等引發氣血不能上榮清竅,腦失所養所致,治以補益腎精、益氣養血等法[2]。既往研究表明,芍藥木瓜湯對治療眩暈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3]。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芍藥木瓜湯結合頸椎穩定性訓練對頸性眩暈患者頸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旨在為此類患者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8例頸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兩組各64例。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34例;年齡35~68歲,平均(45.56±8.25)歲;病程10~150 d,平均(39.34±10.35)d。研究組男32例,女32例;年齡36~70歲,平均(46.02±8.53)歲;病程10~148 d,平均(40.01±11.16)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源性疾病診斷治療學》[4]中的頸性眩暈診斷標準;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源性眩暈、腦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受損;③合并嚴重的血液疾病、內分泌疾病;④精神障礙或精神病等。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個性化調控血糖及血壓,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維生素B6注射液100 mg+250 ml NaCl溶液及胞二磷膽堿注射液0.5 g+250 ml NaCl溶液靜脈滴注,1次/d。研究組給予芍藥木瓜湯:白芍30 g,木瓜、丹參各20 g,當歸、川芎、杜仲、姜黃各15 g,白芷、甘草各10 g,每日1劑,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結合頸椎穩定性訓練,治療時間為2個月。頸椎穩定性訓練:囑患者取站立位,雙側做聳肩運動,頸部做前屈、后伸、側彎等對抗阻力鍛煉,頸部彎曲程度以患者個人可耐受為界限,注意操作規范性,每次運動時間約為20 min;囑患者取仰臥位,雙膝關節下墊枕頭,頭頸部取中立位;囑患者雙手大魚際和大拇指置于雙側胸鎖乳突肌上,以保持頭頸部中立位,并逐漸降低治療床頭枕部的高度,同時醫師雙手逐漸降低助力,直至患者自覺頸部勞累后停止,休息約1 min,5次/組,共3組。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內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左側椎動脈(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側椎動脈(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椎-基底動脈(Vertebral-basilar artery,VB)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變學結果。
4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療效判斷標準,分為痊愈:無明顯不適感,可自由下床活動,多普勒超聲提示椎-基底動脈血流恢復正常;顯效:眩暈、視力模糊癥狀基本消失,無視物旋轉感,但仍有頭昏沉感,可自行緩慢下床活動,多普勒超聲提示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明顯好轉;有效:眩暈、視力模糊癥狀顯著改善,但仍有視物旋轉感,需協助下緩慢下床活動,多普勒超聲提示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無任何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頭部不敢轉動,不能下床,多普勒超聲提示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無任何變化??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本組例數×100%。

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2 兩組治療前后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VB、RVA、LVA平均血流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P<0.05);研究組患者VB、RVA、LVA平均血流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的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GRP、ET-1及CRP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CGRP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CRP、ET-1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患者CG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RP、ET-1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GRP、ET-1及CRP水平的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黏度較治療前均顯著減少(P<0.05),但研究組患者血液黏度較對照組顯著減少(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情況的比較(mPa·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相關軟骨組織(包括神經、韌帶、關節囊、血管、肌肉等)由于各種損傷因素而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而引發的眩暈,其臨床癥狀包括頭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模糊,最典型的臨床癥狀為體位性眩暈,可在休息時或轉頸時疼痛加重,行走時或站立事常感不穩[6-7]。近些年來,由于生活工作壓力的不斷疊加,該病的發病年齡逐漸呈年輕化的趨勢[8],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不便。目前臨床上認為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椎動脈受骨刺的刺激壓迫,發生椎動脈狹窄甚至是椎動脈閉塞,若椎動脈本身存在狹窄或斑塊時病變更易發生;②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后興奮,導致椎動脈痙攣[9]。
中醫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眩暈”、“項痹”的范疇,多因正氣虛弱、腎精不足、氣血不足或長期勞損,導致經脈空虛,筋脈失養,引發氣血不能上榮清竅,腦失所養所致或外感風寒濕等邪氣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發為此病等,治以補益腎精、益氣養血或祛風寒濕、補肝腎、強筋骨等法[10]。 通過頸椎穩定性訓練有利于幫助患者鍛煉頸群肌肉組織,穩定、恢復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通過反復刺激機體的神經感覺,提高機體神經對肌肉群的控制調控能力,有利于促進疾病康復[11]。目前,可通過早期頸椎穩定性訓練鍛煉頸椎前、后、側方的肌肉群,強壯該區域的肌肉群,有利于改善頸椎動力平衡,達到促進腦缺血康復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芍藥木瓜湯具有軟化血管、改善血管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血液黏稠度及促進受損結締組織的修復[12]。祖國醫學認為,芍藥木瓜湯中的芍藥加木瓜可養陰柔肝舒筋,配合當歸、川芎養肝血活血以防肝陽上亢,丹參通脈之效更佳。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芍藥木瓜湯結合頸椎穩定性訓練對頸性眩暈患者頸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通過經顱多普勒檢測腦血管VB、RVA、LVA平均血流是目前臨床上較確切的一種診療方式之一;CGRP是一種具有持久舒張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多肽;ET-1與CGRP相反,是一種具有收縮血管作用的內源性物質。一般情況下,ET-1顯著升高代表腦血管收縮過度,臨床上可出現頭暈、頭疼、視物不清等癥狀[13];CRP則可作為眩暈發病的一種最初診斷指標。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研究組患者VB、RVA、LVA平均血流較對照組明顯升高;研究組患者CGRP較對照組明顯升高,CRP、ET-1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結果表明,頸性眩暈患者接受芍藥木瓜湯結合頸椎穩定性訓練可有效改善血管功能,具有良好的舒張血管效果,療效確切,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腦部供血不足的狀況。
綜上所述,芍藥木瓜湯結合頸椎穩定性訓練對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增加頸部血流速度及減少血液黏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