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征 謝柏旸
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既是培育新動力和新動能的過程,也是各種風險和矛盾加快釋放的過程。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形成了行業間、區域間明顯的分化走勢,這是經濟結構調整進程明顯加快的重要表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點和難點,是供給體系質量效益全面提高,是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面對這一變化,既要防止需求持續收縮,更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高度重視新舊動能轉換中各類風險的防范和化解,避免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經濟風險。
當前,傳統經濟領域正在進入深刻的調整期,而新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正在加速醞釀中。一些行業深度調整、持續調整,另一些行業則如初升旭日充滿生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謀求的就是新增長新發展,即通過結構優化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持續平穩增長。在新舊動能轉換期,新動力、新動能是使經濟提質增效、實現平穩增長的關鍵力量。這里,核心任務是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培育新動力新動能,二是補齊各種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形成了行業間、區域間明顯的分化走勢,這是經濟結構調整進程明顯加快的重要表現,必須堅持做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綜合平衡,同時更加注重培育新動能,平穩度過高風險的新舊動能轉換期,實現新動能驅動的新增長,使發展進入新境界。
目前,新動力、新動能生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新動力主要體現為服務業拉動作用增強,新產業、新業務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增強,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經濟新主體、新業態加快孕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促進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傳統制造業加快調整,裝備制造業明顯升級,國際化、品牌化水平明顯提高。這些都表現出產業在分化中調整,在分化中升級,產業的動力動能加快轉換。
其次,從需求上講,需求結構在明顯優化,主要表現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逐步增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持續平穩增長。需求增長結構由投資主導逐步向消費主導轉變。消費結構在升級,新消費熱點加快形成,如網上銷售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休閑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成為新的大眾消費熱點。
再次,新動力和新動能還體現在新的增長空間得到明顯擴展。一是增長空間得到擴大,形成許多新的增長極或增長活躍區域,內需市場明顯擴大,經濟增長在調整中有更大的韌性和更多的回旋余地。二是對外發展空間也有明顯拓展。政府、企業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眼光,通過推動國際化戰略來擴大發展空間。
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在哪里?如何實現轉換驅動?
有6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第一,區域產業升級孕育著巨大的動能。不同區域的新舊動能是不一樣的,經濟增長活力也各不相同。第二,要素投入增強經濟動能的空間依然很大。增加要素投入,從而增加經濟發展動能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經濟增長還是要依靠大量的、高質量的生產要素的投入。第三,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提高產業的整體發展效率,釋放產業的新動能。第四,通過改革釋放經濟動能潛力巨大。第五,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對經濟的融合、滲透,會不斷衍生出新的動能。第六,企業創新組織方式的變化,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很重要的內生動能之一,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實踐充分表明,只有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才是解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增長速度換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根本出路。要通過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并以新動能加速成長來激發傳統動能,使之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首先,要明確投資重點、加大技改力度,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當前傳統經濟領域產能過剩嚴重,市場趨于飽和,同時由于消費結構升級,外部市場低迷,單純依靠擴大產能和低端供給,市場空間和效益增長有限,這就要求傳統經濟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為目標向產業鏈兩端進行延伸。傳統產能和高耗能產業大多處于產業鏈底端,企業效益不佳。只有聚集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明確投資體和投資領域加大技改力度和投資規模,緊緊圍繞制約企業效益提升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才能為傳統動能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奠定堅實基礎。抓住這一關鍵所在,才能使傳統動能改造提升順利進行。同時,針對傳統動能潛能深挖不足的現狀,還應在盤活存量基礎上重點做優增量,既淘汰化解落后產能,又注重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重塑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使之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其次,要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面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才、技術、知識、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大范圍應用,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終端產品競爭前置,制造業服務化、產業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成為企業新的組織特征,產業鏈、融合、跨界、平臺、綜合解決方案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應當抓住創新這一引領全局的龍頭動力,依靠創新釋放改革紅利和市場紅利,獲取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應當重視各種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人工智能等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為新舊動能順利轉換提供有力支撐。要以各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為新動能培育壯大提供新引擎。
再者,要重視總體設計,構筑新舊動能發展藍圖,既要科學謀劃,又要結合地方實際,遵循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新舊動能轉換本身就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要在推進過程中始終瞄準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和地方特色。通過對經濟形勢的科學研判、對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提高把握、謀劃全局的能力,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準確依據。
最后,既要有主動作為、順勢求變的責任和擔當,又要有壯士斷腕、絕地求生的決心和勇氣。對傳統動能,要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對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要堅決及時清理和淘汰,為新動能培育壯大提供空間。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符合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要加快破解制約其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主動改變不適應發展的監管理念、管理模式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對新生事物篩選、檢驗、培育機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離不開新舊動能的轉換。轉變從何而來?應著力優化結構,主動培育新動能,加快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步伐。動能轉換最終還應依靠創新來釋放紅利,來獲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培育壯大新動能,使得經濟運行動力結構顯著改善,企業效益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動力動能轉換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結構全面升級的過程。應當在培育新動能上加大力度,特別是通過加快結構改革和結構調整來促進新動能的加快形成。一是堅持以調結構為重心,促進國民經濟在穩增長中加快轉型升級。主要依靠改革增強經濟活力,依靠創新和結構升級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就業容量,要把穩增長與調結構有機協調起來,穩增長是調結構的目的,調結構是穩增長的根本手段。要更加注重調結構和轉方式,堅持在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穩增長、增效益、添后勁、惠民生。
要從根本上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與民間兩個積極性,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如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已走到了盡頭,因此必須著力培育和創造新的發展動力。只有深化改革,釋放新的改革紅利,才能增強市場活力,提高經濟的創新能力,使經濟在結構優化升級中保持較快增長。要使放權放到位,監管上水平,服務更精準。加快消除市場準入限制,促進公平競爭,特別是要著力降低服務業的準入標準,擴展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提升服務業的開放程度。要以開放的思維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在提高國際化水平中培育經濟新優勢。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拓展深度空間,為產業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一方面,要以新的更高層次的開放推動產業升級,推動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走出去”,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要機遇,讓企業在對外競爭中鍛煉自己、壯大自己,趕目標、上水平;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快優勢產業“走出去”的步伐,廣泛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助推產業升級和產能過剩的化解,實現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取得一舉多贏的效果,優化經濟發展新格局。
要鼓勵“雙創”,努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主要依靠人力資本轉變,這才是抓住了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金鑰匙”。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低廉的要素優勢會逐漸喪失,越來越豐富的人力資本,將是未來發展的巨大動力源泉。只有提高了人力資源的生產力,才會帶來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一方面,要為人才的成長創造越來越寬松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產品的供給,為創新、創業提供充足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搭建便利的平臺。
當前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要痛下決心淘汰過剩的產能。一方面,要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更新產品;另一方面,要搞好關停并轉企業的善后工作,做好其職工的轉崗和再就業。
要重視優化消費環境,大力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消費是最終需求,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端來鼓勵促進服務消費,鼓勵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
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既是培育新動力和新動能的過程,也是各種風險和矛盾加快釋放的過程。化解風險不外乎兩種方法:一種是未雨綢繆,另一種是亡羊補牢。前者是對潛在的風險在其爆發前予以分解、內化,使其不再集中爆發,或將爆發后所產生的影響降至最小;而后者是當一些始料不及的風險暴露之后,及時有效地加以處置。對一些風險問題,還需要引導,對其進行分流釋放,以避免累積釀成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要利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