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京都動畫”縱火案讓外界持續關注日本動漫行業。日本媒體近日報道稱,該國動漫行業長期以來工資低,很多日本動漫創作者愿意跳槽去待遇更好、更能自由創作的中國市場。日本榎電影株式會社社長榎善教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動漫的“手塚模式”曾經是業界最高標準,但近年來有人認為,正是這種模式直接導致了日本動漫行業中普遍存在的,收入與勞動強度不相符的惡劣工作環境。
榎善教告訴記者,日本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矚目的動漫行業主導,關鍵人物是創作了《鐵臂阿童木》等作品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手塚治蟲于上世紀60年代成立“蟲制作公司”,其定下的產業標準大多被沿用至今。相較于美國動畫巨頭迪士尼公司采用高成本、大投入的制作模式,從美國將動畫帶回日本的手塚治蟲則主張最大限度節約制作成本,充分利用極少的幀數和原畫數量,盡可能表現復雜的人物動作。這就要求動畫制作人員擁有極高的專門技能。
榎善教舉例稱,在動畫制作過程中日本分工較細,有人專門負責畫人物臉龐,有人則負責畫人物身材,好像打造一個個零件,形成一條條生產流水線。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動畫制作成為一個“產業鏈”,有了“基盤”。著名動畫家只要提出構思,然后在“基盤”上略加修改,作品就可以迅速出爐。弊端則是動畫人物形象越來越雷同,也讓動畫制作者只能成為“畫手”,很難成為“畫家”。
據日本“青年動畫制作者支援會”對153名日本動畫師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新手動畫師為非正式雇用,80%以上起薪不足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521元)。而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國動漫行業則開出比較高的價格。記者從招聘網站上了解到,如果在日本動畫行業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工資可以達到月薪1.8萬元人民幣,包含完善的福利待遇和加薪機會,以及免費入住公寓等。此外,還有不少中國公司直接帶著資金,進入產業鏈更加完善的日本成立制作公司,用高薪吸引日本人才。
日本政府當然不舍得占GDP10%的重要文化產業從業者被中國“挖墻腳”。為此,日本新入管法面向動漫行業的外國人,放寬工作簽證審查力度。但有分析認為,日本業界不著手改善本國就業環境,而是希望用更廉價的外國勞動力來支撐動漫產業發展,想留住本國優秀動漫制作人才可謂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