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法學家富勒筆下的虛擬案件——“洞穴奇案”,一度成為西方法科學生們的必讀文本。該案從多角度向人們展示了當法律面對哲學時的困惑:在秩序與正義,法律與道德面前,人們該如何選擇。本文擬從法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本案中的價值沖突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洞穴奇案;法律;正義;秩序;道德
中圖分類號:D9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031-02
作者簡介:李京津(198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新疆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學。
案件發(fā)生在公元兩千多年前的紐斯卡國。主人公威特莫爾及其他四名探險隊員,在一次石灰?guī)r洞探險過程中,突遇雪崩,唯一的洞口被大雪封堵。在他們遭遇險情后,救援隊伍迅速趕來營救,然而救援過程艱難異常,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而洞中探險人員所帶食物有限,隨時都面臨死亡的威脅。當探險隊員與救援人員取得聯(lián)系后,威特莫爾提議通過抽簽的方式吃掉其中一個同伴,以維持其他人的生命。并就這個提議向救援醫(yī)生詢問:如果他們這樣做,是否可以維持其他人的生命。醫(yī)生在極度不情愿的情況下給予他們肯定的回答。當救援到第三十二天的時候,洞口終于被打通。這時威特莫爾已經(jīng)被他的同伴們吃掉了。被營救出的四人由于極度缺乏營養(yǎng),被送進醫(yī)院治療。后來被指控謀殺。
這就是著名法學家富勒所虛構的公案“洞穴奇案”,并且富勒還虛構了五位大法官的判決。本文選取其中一個角度,即法律價值的沖突,對該案進行解讀,并提出對其中價值沖突的解決方法。
秩序、公平正義、效率、自由等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已經(jīng)固化下來的幾種基本法的價值形式。其中秩序是最基本的價值,所謂秩序,是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的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確定性①。秩序價值所體現(xiàn)的是一個社會的有序狀態(tài),如果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其他的價值也就無法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法規(guī)來確認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經(jīng)過法律的確認,就被賦予了權威性,任何人都必須自覺遵守。反過來,法律通過其教育、指引作用,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法律強制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懲治破壞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法正是通過秩序價值做中介,保障其他法律價值的實現(xiàn)。
正義一直是人們不斷追求的東西,但因其內(nèi)涵本身的模糊性,不同的人對正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就如同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不管人們對正義的內(nèi)涵如何理解,每一個時代的正義觀念都體現(xiàn)了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并引導和制約法的發(fā)展。法從制定、執(zhí)行及遵守等一系列程序都應以正義為指導。正義正是通過法律對社會生活加以指引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
一般情況下,法的幾種價值是并存的,但在面對具體案件時需要考慮以何種價值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如漢伯里所言:“每個法律制度都肯定會時不時地發(fā)現(xiàn)那種高呼冤情的特別難斷的案件——如果法官根據(jù)規(guī)則來裁決這種案件,那么就勢必會在良心上產(chǎn)生難以承受的內(nèi)疚。”②這種情況就是以秩序價值為優(yōu)先考慮對象,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正義受損。但是,從另一角度看,秩序的持續(xù)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存在一個合理健全的法律制度為條件,正義也需要秩序的幫助才能發(fā)揮其基本作用,二者在較高層面又是緊密相聯(lián)、融洽一致的③,此較高層面即為我們一直所追求和力圖完善的真正意義的法治社會。故此,法的秩序和正義的關系應該是:秩序是正義加持下的秩序,正義是體現(xiàn)秩序的正義。然而,法律在運作過程中,仍然存在法的不同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或矛盾的問題。
我國曾發(fā)生過這樣的案件:甲男(已婚.)與乙女(未婚)共同生活至甲男離世。甲將自己的全部遺產(chǎn)留給乙女。丙(甲妻子)將乙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將財產(chǎn)判歸自己。當時的案件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的爭論:本案屬于民事糾紛,那么法院應當根據(jù)當事人的自由意思表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將甲男的遺產(chǎn)判給乙女。然而,根據(jù)當時的民調(diào)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接受這種判決,法官自己也不能說服自己做出上述判決。最后,法官基于民法的基本原則,以甲男遺囑違背公序良俗原則而認定無效,其遺產(chǎn)依繼承法的規(guī)定歸丙所有。④該案與本案有相似之處,法官都陷于正義與秩序的沖突中不能自拔。那么該案的判決是否對本案的分析有所借鑒呢?筆者認為:法的價值之間存在的沖突是無法完全消除的,只能通過法在運行的過程中減緩這種沖突,使這些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從秩序與正義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這個角度而言,秩序價值的實現(xiàn)更側(cè)重于社會的穩(wěn)定及持續(xù)發(fā)展,而正義更側(cè)重實現(xiàn)社會成員的和諧,滿足人精神上的需求和心理的平衡感。在以正義作為法的最高價值目標中,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正義準則,正義得以維護,秩序自然得以維持。然而在特殊情況下,仍然存在為了利益犧牲正義的情況。但這種沖突不是不可調(diào)和的,秩序正是通過強制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懲治破壞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沒有秩序的保障,正義將陷入無法實現(xiàn)的境地,社會也會處在混亂不堪的狀態(tài)。
從本案的判決結果來看,四名探險隊員最終被判處絞刑。這對于法科出身的人們來說,可能很容易理解: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犯罪,都要受到刑罰處罰。然而對于非法科的人來說,幸存的四名探險隊員在那種情況下作出的選擇似乎是情有可原的。這就體現(xiàn)出法律與道德、法律與情理的沖突。
近年來發(fā)生的趙春華案:其擺氣槍射擊游戲攤,使用的游戲手槍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一審以其非法持有槍支罪判決。然而從道德評價的角度而言,趙春華擺射擊游戲攤的行為是否能被評價為惡呢?再來看看于歡辱母案:在面對自己母親被他人羞辱的情況下,于歡基于人之本性,對羞辱其母親的人實施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具有道德良知的人,恐怕多數(shù)會做出相同或相類似的行為。這些案件無不表達的是價值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在面對法與情的時候,該如何抉擇?
我們常說,法律是社會秩序最低維護標準,意味著社會良好秩序的維護除了依靠法律這個手段外,還有其他因素如道德。道德是人們內(nèi)心的一種自我遵從,它更多的是依靠人們的內(nèi)心良知予以維持。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方方面面的利益誘惑,這種簡單的內(nèi)心遵從極易發(fā)生扭曲。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法律這種強制手段來統(tǒng)一不同道德觀念的人們統(tǒng)一遵守社會的公共準則。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就能取代道德的作用,道德是法律設立的基礎,反過來法律保障道德的持續(xù)發(fā)展。那么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沖突呢?
第一、從立法的角度而言,法律的首先是符合良法的目標,即制定出來的法律應當是一般人都能夠遵從的,如果違背人性苛責人們?yōu)榛虿粸橐欢ㄐ袨榫鸵艿綉吞帲蔷筒皇橇挤ā7勺鳛樽畹偷牡赖碌囊螅渲皇且环N維持社會秩序的手段,歸根結底,社會的本質(zhì)還是要以人為本。因此,法律應在充分考慮人性的基礎上加以制定,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
第二,法律適用中嚴格規(guī)則的例外:基本正義與人權。在執(zhí)法與司法的過程中,應該在堅持基本的正義和人道的前提下,遵循法律至上原則。在這種法律至上的原則的要求下,為了實現(xiàn)形式的正義,實質(zhì)正義有時需要作出讓步和妥協(xié)。然而這種讓步和妥協(xié)必須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nèi)。這個限度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即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及任何人的生命不應遭受不必要的威脅及危險。
第三、從司法審判角度而言,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面對價值沖突時,不應拘泥于法條規(guī)定,可以適用法律原則進行判決。如上文的例子,甲男將自己的遺產(chǎn)全部留給第三者,法官在斷案時就依據(jù)民法的基本原則認定甲男遺囑無效,其所有遺產(chǎn)歸其妻子所有。
法律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需要法律的調(diào)節(jié),而一些法律無法調(diào)節(jié)的領域,就要依靠道德去調(diào)整。二者不能相互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在縱橫數(shù)千年的法律與道德的矛盾運動中,“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始終交織其中,問題的解決以及新問題的不斷衍生,某種意義上也是法與道德的共同進步。
[ 注釋 ]
①Iredell Jenkins,Justice as Ideal and Ideology,in Justice(NOMOSvol.VI),ed,C.J.Friedrich and J.W.Chapman,New York,1963:204-209.
②Harold Greville Hanbury,Modern Equity:the Principles of Equity,7th ed.London,1957.4.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第十二章.
④改編自四川省瀘州二奶繼承案,參見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1)納溪民初字第561號.
[ 參 考 文 獻 ]
[1]Iredell Jenkins,Justice as Ideal and Ideology,in Justice(NOMOSvol.VI),ed,C.J.Friedrich and J.W.Chapman,New York,1963:204-209.
[2]宋剛鋒.論法律秩序之生成.中國政法大學,2005.
[3]Harold Greville Hanbury,Modern Equity:the Principles of Equity,7th ed.London,1957.4.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第十二章.
[5]改編自四川省瀘州二奶繼承案,參見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1)納溪民初字第5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