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會衍生出新的營業形式。比如,我們經常會在沿街看到的小商販、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而逐漸增多的淘寶商家以及微商和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一些小商店。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立法上,關于商個人的立法以及理論研究都不充分,使得商個人立法混亂、不周延,商事能力制度欠缺,商個人登記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對商個人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指出商個人目前的現狀,提出如何完善商個人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商個人;商事登記
中圖分類號:D9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117-02
作者簡介:朱玲玲(1993-),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商個人又稱商自然人,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營利性行為依法享有商事權利并承擔商事義務的自然人,主要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者、小商販。
作為商主體的一種,商個人除具有商主體的一般特征外,還具備以下特征:第一,自然人投資主體的單一性。無論是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者以及小攤販都表現為單一的主體。對于一些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要區分是商個人、商合伙和商法人,只有以一個家庭共同投資的,即一戶為單位的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者才屬于商個人;第二,非法人的法律人格,商個人在商人人格和業主個人人格中體現出高度的重合性,商個人并不具備完全獨立的法律人格。商個人的人格對于投資者個人的人格具有依附性。商個人與商法人相比,不是獨立的納稅主體,僅會對其征收個人所得稅;第三,所有與經營一體。商個人業主既是商主體財產的所有者,也是商主體財產的經營者,對經營擁有全部權利,所有權與經營權一體。因此,商個人往往規模較小,經營事務簡單,組織機構也相對自由,完全由業主自由決定;第四,投資者的無限責任。由于商個人人格與業主個人人格高度的重合,因而業主要對商個人的全部債務承擔無限責任,而不是以其所投入資本為限承擔有限責任。
從上述商個人的法律概念、特征以及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商個人法律制度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商個人立法分散、不周延
我國目前關于商個人的法律主要有《民法總則》、《個人獨資企業法》和《電子商務法》。《民法總則》在自然人一章的第五十四條和五十五條分別規定了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定義,第五十六條規定了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民事責任承擔。在非法人組織一章規定了個人獨資企業。另外對于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有專門的單行法。《電子商務法》第九條規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包括自然人。對于小攤販法律并未賦予其商事主體資格,一直在法律的規制之外。
(二)商個人的商事能力制度無立法規定
關于商事能力立法上并無明文規定,學界主流觀點的定義為,商主體依法承受商事權利和商事義務的資格和能力,包括商事權利能力和商事行為能力。但是這是一種仿照民法模式進行的定義,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對于其中的商事行為能力的規定有一些不妥之處。民事行為能力是民法為了保護智力不健全和年齡較小的人而設置的一項制度,但商法所秉持的理念是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注重對第三人利益的保護,與民法的立法理念存在差別,所以,不應當比照民法的民事行為能力創設商事行為能力。
(三)商個人登記制度存在缺陷
首先,傳統觀點認為商事登記具有公法的性質。商事登記主要是為了實現國家對商事主體監管的需要,屬于行政許可的一種,是某一主體想要從事商業活動,而向登記機關申請得到某種特權的活動。然而自然人從事經營活動是憲法賦予其的一項權利,是否從事營利活動與需要登記才能從事營利活動,存在一定的沖突;其次,無論是《個體工商戶條例》還是《個人獨資企業法》,都規定了商個人在申請登記時需要具備經營場所。但是大多數的商個人,如無證攤販、利用無線網從事網上商事交易的個人網店、微商等進行工商登記的最大障礙就是經營場所的限制;最后,登記制度比較單一,對所有的經營主體都要求進行登記,否則不在法律層面上承認其合法性。對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由于其可能具有一定的規模,大多都有固定的場所,對其進行登記可以平衡交易安全和效率之間的關系,因為大多數人與個人獨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交易都會考察他們各方面的條件,進行工商登記可以使外部第三人更快捷地了解需要的信息。相反,對于一些商販和規模較小的個體經營者,他們經營規模一般較小,人們之所以選擇與之交易,更注重的是方便與快捷,存在的交易風險也較小,消費者一般不會審查他們的營業執照等信息。所以,可以對于商販和規模較小的個體經營者規定不同的登記制度。
(一)對商個人統一立法
有很多學者提出制定商法通則,對于商主體以及商行為等進行統一規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商主體體系。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可行的,對商個人進行統一立法,一方面,可以明確商個人的內涵與外延,對于商個人進行符合社會實踐的界定,可以消除有一些商個人在法律層面上處于違法的狀態同時,也使得有關部門便于對其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商個人的立法集中,改善單行法規定之間的矛盾。
(二)在立法上確立商個人的商事能力制度
由于立法對于商事能力制度缺乏立法規定,學界對于商事能力制度也存在爭議。所以,可以在立法中確立商事能力制度,改善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的,與商法規范理念沖突的商事行為能力。具體如下:第一,明確商個人的商事能力包括商事權利能力和商事營業能力;第二,在商事權利能力中規定商個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積極要件和消極要件,對于不同類型的商個人確定不同的資格條件;第三,區分商事營業能力和商事權利能力,在登記的時候不采用傳統的統一模式,對商事營業能力和商事權利能力進行統一的登記,采用分離的模式,可以避免出現商事營業能力喪失,商事權利能力也變得不合法的局面。對于不需要登記的商個人,因其不需要登記既取得商事權利能力,對于這些商個人的經營能力也不需要進行登記;第四,商事責任能力,由于商個人經營權與所有權的集中使得投資人的資格與商個人的資格高度重合,所以對于商個人的責任能力相當于自然人的責任能力。但是仍需要區分不同的商個人,對于形成一定組織的商個人如個人獨資企業,可以確立商事責任能力,但是對于不能形成一定組織的小攤販,經營規模較小的個體經營者,則無須規定商事責任能力。
(三)完善商個人登記制度
首先,明確商事登記的私法性質,弱化商事登記的公法功能,明確商事登記是對某類商個人從事營業活動的確認,而不是取得資格的必備條件。其次,在登記的時候,登記機關對個體經營者的經營場所可不做強制要求,不必苛求提供經營場所的產權證明或租賃證明,但要在經營形式上作出相應的說明,實體店經營、網營、微商模式、或兩者的結合、甚至路邊無證攤販形式的經營。經營場所的限制主要在于監管的便利,對個體經營者經營場所登記的非硬性要求,不是完全放松不管,而是創新監管的方式,對個體經營者的監管通過住所和身份信息的登記強化監管;最后,對于不同的商個體實行不同的登記制度。對于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可以繼續沿襲登記制度,而對于規模較小的流動商販以及個體經營者可以由他們自己選擇是否需要進行登記。
由于我國的立法對商主體關注最多的是商合伙和商法人,對于商個人的重視程度不夠,然而商個人在我國卻是必不可少的商的形式,所以需要完善商個人的法律制度。需要在法律上明確商個人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商個人法律體系。另外需要明確商個人的商事能力,以明確商個人取得商主體資格的消極條件以及積極條件,對于不同的商個體規定不同的商事能力。對于商個人的登記制度也應該區分不同的層次,在衡量登記制度安全與效率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商主體采用不同的登記制度。
[ 參 考 文 獻 ]
[1]李建偉.民法典編纂背景下商個人制度的結構的立法表達[J].政法論壇,2018(6):88-99.
[2]鄒小琴.商事登記制度的屬性反思及其制度構建[J].法學雜志,2014(1):49-59.
[3]王冬梅.商個人登記制度的完善路徑研究[J].河北法學,2017(3):172-180.
[4]樊濤.商事能力初探[J].法學雜志,2010(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