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其存在價值不僅作為市場經濟發生的主要條件,更作為經濟循環法則中的主要針對目標。本文主要針對我國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進行了探析,并隨后提出完善經濟法對我國企業的規制及保護意義,旨在不斷強化我國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位置,促進市場經濟的循環發展。
關鍵詞:企業;經濟法;主體地位;探析
中圖分類號:D922.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105-02
作者簡介:趙建兵(1981-),男,漢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主體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完善確立。我國企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企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國民的就業水平,繼而有效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生產水平,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企業的發展逐漸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經濟法中主體位置的不明確,使我國企業的健康完善發展受到了阻礙。所以,在我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企業必須明確自身定位,切實發揮自身權益,保障自身在經濟法中的主體位置,從而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為企業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在我國經濟法中,法律的主體位置指的是參與到經濟法律關系中的組織者及自然人。我國企業亦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織者及參與者,其經濟主體的位置也是必然的。從經濟法的構成體系來看,經濟法亦屬于公私交疊的社會法領域。經濟法的體系,由市場主體規制法,市場秩序規制法,宏觀調控法以及經濟監管法組成。例如,在市場主體規制法中,設立一間公司或者企業,此是基于作為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或處分原則,而實施設立公司的行為,經濟法承認并對此行為賦予認可的法律效力,除此之外,還需依照公司法的具體規定,比如公司法律形態的選定、出資額、股東等等都必須符合經濟法的規定,此又體現了公法的性質,即國家干預經濟,要求經濟法主體按照具體要求實施一定法律行為才可產生相應法律后果。下面筆者通過分析我國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定位來分析其主體地位。
(一)我國企業作為盈利組織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企業是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其在商品經濟范疇內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來實現投資人、員工、客戶以及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能夠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有很多種,經常被使用的主要有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資產凈利率以及凈值報酬率等。
(二)我國企業作為市場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
作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的經濟載體,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調節和配置,使得企業生產經營的組織能夠按照社會的需要來有序的進行,同時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但市場的作用并非萬能的,存在著的固有弱點和缺陷包括的自發性、盲目性以及滯后性等,這就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來對其起到彌補作用,以此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是實現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但并非唯一途徑,在調節中還需要國家給予補充和調整。
(三)我國企業作為政府經濟干預的主要對象
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我國經濟市場的活動自由程度較高,但是也要遵循憑借我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才能夠保障市場經濟的整體穩定運行。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建立在法治經濟之上,且市場經濟的主要內容是商品交換買賣。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所干預的直接目標是法律行為。政府對我國經濟活動的干預過度有利有弊,并不等于不要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不能走另一個極端。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注重對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宏觀干預,關鍵要看政府是怎樣進行干預,即如何發揮作用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政策和法規,根據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企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引導企業按照市場規則在競爭中發展,而不能插手應當由企業自行處理的具體經營活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家的宏觀調控沒有意義,實際上市場經濟并不排斥計劃,也不拒絕宏觀調控。市場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一面,所以必須通過我國政府對市場活動的正確引導和有效調控,加以彌補和克服。
1.“干預”一詞的使用,注定了經濟法的調整主體不會像民法那樣僅限于“平等主體”范圍的,而必須有各類國家機關或者相關政府機構參與其中,只有他們才有資格去“干預”市場主體。
2.“干預”的方式的法定性,顯然不能夠是簡單粗暴的,而必須是按照經濟法律法規制度的要求去干預,于是,對于國家機關或者政府機構的職能也成為了經濟法的一部分。
3.市場主體間的平等性,例如,在金融市場中,人民銀行是作為管理者的角色出現的,除此之外,被人民銀行管理的諸多市場主體之間(銀行、券商等)則是平等的,這些平等主體之間的部分法律關系也由經濟法調整(另一部分則由民法調整)。
總之,經濟法是一門調整國家和市場主體之間關系的法。我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引導下,我國企業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有效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實際作用。企業具備一定的經濟權利義務及經濟支配能力,能夠通過自主的名義來進行經濟權利的享受及經濟義務的履行,從而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企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國民的就業水平,繼而有效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生產水平,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我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企業必須明確自身定位,切實發揮自身權益,保障自身在經濟法中的主體位置,從而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為企業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一)創新完善經濟法律體系
完善我國經濟法律制度可以使企業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且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這是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礎性保障。經濟法作為我國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經濟環境的有效武器,能夠顯著增強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及其他部門強化企業在經濟法中的重點內容。經濟法中所涵蓋的法律分支較多,并沒有針對不同的企業組織提出具體的監管保護措施。所以,我國經濟法應結合當前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法律法規,并且要對不履行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進行揭露,同時進行有效制裁,繼而有效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促進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此外,還需要針對性強化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監督,繼而根據相關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與國際社會進行接軌,然后對我國的經濟法律進行有效借鑒修改。
(二)強化我國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保護
我國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是有關國家和政府準許企業進入市場,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條件和程序規則的各種制度和規范的總稱。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市場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范圍和程度日益拓展和深化,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對于產品的市場準入,一般的理解是,市場的主體和客體進入市場的程度的許可。例如,典型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就是為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具備規定條件的生產者才允許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具備規定條件的食品才允許生產銷售的監督制度。我們可以看出,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是一種政府行為,是一項行政許可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是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的基本制度,它作為政府管理的第一環節,既是政府管理市場的起點,又是一系列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項基礎性的、極為重要的經濟法律制度。
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經濟加以調節,而經濟法恰是對這種調節予以規制提供具體法律方案的法律。有學者說,經濟法,是調節國家經濟調節之法。為有效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應不斷強化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保障,從而有效引導企業進行新的生產投資經營,創新完善企業發展。雖然我國現階段多數城市都出臺了關于新興企業發展的政策落實幫助,但是這些措施沒有法律層面的保護,也就失去了它們原本的意義價值,使得企業在準入市場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法律的遵循和保障。總之,必須建設市場準入制度保護機制,保障我國新興企業進入市場。此外,由于我國新興企業的資金問題較為緊張,在開設初期,相關社會關系較弱,且社會地位較低。而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生產設施及使用設備,政府可根據情況給予其一定幫助。有關法律法規也可對其進行一定的法律保障作用,最終通過完善我國經濟法律體系,切實保障新興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綜上,當前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實際作用,且主體位置較為突出。而經濟法作為我國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經濟環境的有效武器,能夠顯著增強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及其他部門強化企業在經濟法中的重點內容。總之,在我國企業的發展道路中,必須強化依法建設,增強經濟法建設力度,完善相關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最終不斷提升經濟法對我國企業的保障及監管作用,促進我國企業的持續進步及健康運行。
[ 參 考 文 獻 ]
[1]鞠洪儒.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8(19):184.
[2]陳悅.國有企業在經濟法中的法律主體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8(16):167.
[3]姜桂金.企業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