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每個國家極為關注的問題,雖然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從沒有停止,但是每年出現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卻仍居高不下。隨著時代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了年齡低齡化、動機隨機化、手段智能化、形式團伙化等特征,而且表現出的危害性也日益加劇。我們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來研究未成年犯罪的預防措施,除了法律層面的完善外,還應該聯合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力量來形成保護未成年人的綜合體系,努力將未成年人的犯罪機率降到最低。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特點;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7.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196-02
作者簡介:董玉紅(1978-),女,漢族,河南獲嘉人,碩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經濟法。
“未成年人”是一個具有法定意義的概念,不同國家對于未成年人的界定存在一定差異,而在我國是將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列入“未成年人”范疇。未成年人作為比較特殊的群體,在法律上會得到專門的保護,比如我國現在實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是專項保護未成年的法律,目的是從法律上來對與未成年人有關的各種要素進行規范,包括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1]。但是即便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未成年犯罪依舊層出不窮,并且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這也說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仍舊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問題時,不能像成年人犯罪一樣采取“高壓嚴打”的方式,而是需要從未成年的成長過程入手,研究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未成年人造成的不同影響,進而通過多種手段和措施來加強未成年人的保護,尤其是要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層面的培養與法律意識增加,從而減少因心理問題與法律意識淡薄而出現的犯罪行為。
通過對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調查,發現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現出幾個特征,以下進行詳細闡述:
(一)犯罪年齡低齡化
通過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出現犯罪的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在這其中,14周歲到16周歲這一年齡段的犯罪人數占據主要比例,但是再深入調查后,發現這些未成年人出現犯罪跡象的年齡會更靠前,有的在11周歲、12周歲時期已經做過一些壞事,比如打架、小偷小摸等行為,后來膽子越來越大,有的會參與到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團體之中,并且由小偷小摸轉為了盜竊、搶劫等更加嚴重的違法行為。未成年人在這個年齡段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但是很多犯罪者已經早早的輟學,這也說明了家庭與學校在監管上的不足。
(二)犯罪動機隨機化
未成年人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多是從自己的喜好入手,并且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這些原因也導致他們在犯罪時具有很強的隨機性。通過對一些案例的調查,發現很多犯罪者并沒有想到自己能犯罪,有的是為了顯示“哥們義氣”而參與到了打架斗毆中,致人受傷;有的則是為了模仿電視中的“黑社會”而實施了犯罪行為,并且這些人一般都沒有犯罪前科[2]。未成年人犯罪動機的隨機化也說明了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不良習慣、不良行為的影響,而這些也為他們實施犯罪埋下了隱患。
(三)犯罪手段智能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未成人接觸到了很多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而這些電子產品也成為了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工具。有的未成年人利用手機與電腦在網上實施詐騙,并且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通道躲避打擊;有的未成年人從一些不良網站中學習到了很多高智商犯罪手段,并且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科技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也需要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科技手段,而這一切需要建立在良好教育的基礎上。
(四)犯罪形式團伙化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單人作案的案例并不多,而主要表現為多人、團伙作案。在犯罪類型上主要集中于打架斗毆、盜竊搶劫,甚至強奸殺人等,團伙作案之所以在性質上更為惡劣,原因在于作案人員相互之間會存在對比情形,即某一個作案人敢于做出某些行為,其他人也會效仿甚至變本加厲。未成年人犯罪形式團伙化說明了未成年人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嚴重,其中有的未成年人本來沒有想過犯罪,但是在團體的影響下卻突破了底線。
針對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進而通過分析其背后的發生原因來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措施,以下主要從法律、家庭、學校與社會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完善相關法律,加強未成年人的監管
我國目前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這些法律在實際手段的指導上卻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在家庭教育中,法律規定未成年人必須有專門的監護人,但是并沒有對監護人失責后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明確表示,有的雖然有所提及,但是并沒有切實可行的監管手段進行支撐。在國外一些國家中,會對與未成年人相關的事宜進行明確規定,比如有的國家會規定18周歲以下的公民不能購買香煙,如果有人購買會進行相應處罰。這樣的做法也應該逐漸引入我國的法律中,然后再輔以相關執行手段來加強未成人的監管。
(二)注重家庭教育,做到關懷與管理并重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最先接受到的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卻因為內部問題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由于教育方式的錯誤而造成未成年人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家庭父母離異后,孩子的心靈本來就受到了傷害,再加上夫妻雙方的不盡責,導致孩子出現了過早的叛逆,進而沾染了很多惡習;有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簡單粗暴,讓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而逐漸與父母疏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還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來管理孩子,讓孩子能夠在家庭中正常成長。
(三)發揮學校教育優勢,引導未成年人知法懂法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且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一般都是未成年人,所以學校必須擔任起培養未成年人的責任。在開展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能只將注意力放在學生成績的提高方面,而是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學校表現不好的學生更要給予足夠的關注,不能放任他們自我沉淪[3]。學校要主動開設法律講堂來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并且建立合理的體系來對學生法律知識的獲取水平、應用水平等進行評價,進而達到引導未成年人知法懂法的目的。
(四)社會多方參與,構建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有效體系
雖然未成年人成長時期主要在家庭與學校中度過,但是社會也需要承擔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任,而且有很多未成年犯罪者的不良習慣都是來自于社會,必須得到我們的足夠關注。比如社會中的一些娛樂場所要杜絕未成年人進入,如歌廳、網吧等,而且除了相關部門的監管外,社會中的每個公民、各種社會力量等也應該參與其中,從而構建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有效體系。在這一體系的建設中,主要是通過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法制建設來進行保障,進而為未成人提供一個健康、有德的社會環境。
未成年人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他們能夠得到良好的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情況。未成年人犯罪所帶來的危害是極大的,不僅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影響,而且也讓未成人在本該增長知識、描繪美好未來的年紀卻走上了歧途。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勢在必行,需要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且保護他們免受傷害。
[ 參 考 文 獻 ]
[1]買爾旦·木依丁.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研究[D].新疆大學,2017.
[2]陳瑤.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分析及預防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7.
[3]劉周洲.臨安市農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狀、成因及預防途徑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