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公司資本制度自2013年《中華人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認繳制后,由于保護債權人的相關法律規范不夠健全,造成司法在實踐中的出現難題。本文擬從訴訟角度在上述語境下探討債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機制,進一步分析債權人對于未屆期股東出資責任追求的法律依據及其法律規范路徑。
關鍵詞:認繳制;債權人保護;加速到期;訴訟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235-02
作者簡介:聶拯(1976-),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研究生,山東乾元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法。
2013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公司立法制度,在我國商事立法中進一步貫徹了以章程自治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公司法理論。其中修改的重點是原《公司法》①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九條、第五十九條和第八十一條,取消了原《公司法》對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規定,注冊資本繳納制度也由原來的實繳制改為認繳制。
公司資本繳納制度由實繳制變更為認繳制后,在公司章程中股東可以自由約定出資的期限。最高院發布的《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中第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于沒有履行公司債權人請求,或在沒有出資本息范疇中已經全面履行出資義務股東部分承擔公司無法清償債務的賠償責任,對于以上情況人民法院在判決中應該支持。此規定適用的前提,乃是被訴股東對于出資義務沒有履行或者是沒有全部履行。
在認繳資本制下,如果公司未進入破產程序,股東出資期限被加速到來,意味著股東出資期限利益的喪失。圍繞著股東出資期限能否加速到期從而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有著不同的觀點,具體可劃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肯定說——允許股東履行加速到期的出資責任
對于以上這一說法提出的依據有:(1)救濟的成本低。“加速到期作為一種救濟手段,具有制度比較優勢。”還沒有進入破產的程序前,如不允許尚未到出資期限的出資加速到期的時間,債權人就必須申請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公司破產。破產程序耗時、費力,成本較高。(2)公司內部約定不可對第三人觀點出現歧義。公司自治在實現中并不是實現自由和任意自我管理,必須要保障在管理中均是基于國家相關法律規范下的自我調整。(3)約定無效。股東約定畸長的出資履行期限違反了公平原則,欠缺履行的可能性,因此應于否定。
(二)否定說——股東的出資責任不能加速到期
人們之所以支持否定說,是基于以下三種理由:(1)缺乏對法律規范依據的認識。在目前的法律規范體系下,只有《破產法》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了股東出資應加速到期,但僅限于破產程序下。(2)自擔風險。債權人在明確了解或者應該會認識到股東沒有到繳納出資期限,但是與公司進行交易情況下,存在有對股東期限利益的尊重義務。(3)在實現對債權人權益保護過程中,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做到。一是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二是行使合同的撤銷權。
(三)折衷說——股東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加速到期
折衷說認為股東的出資期限不能加速到期,特殊情形除外。特殊情形包括:(1)經營困難說。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已經處于無法清償債務情況下,股東出資需要加速到期時間,在公司如果存在較多股東,每個股東均需要承擔公司債務的補償連帶責任,以上實施中不受股東是否完成自身資本認繳責任的影響。(2)區分債權人說。在公司債權人中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自愿債權人,即為在自身意愿下和公司保持債權債務關系,典型者如契約之債的債權人;非自愿債權人,即為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從而和公司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典型者如公司產品責任的侵權受害人。
(一)債權人啟動破產程序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企業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在公司申請破產中,一定要出具沒有達到出資期限股東履行出資義務,這一方面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在公司破產申請被受理后,對于債務人出資人沒有對其出資義務完全履行情況下,公司管理人員需要讓這一出資人認繳出資,出資時間沒有具體限制。
2.債權人啟動破產程序要求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履行出資義務以實現債權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廣泛認可。
原最高院民二庭庭長楊臨萍曾經在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中提出:在當前環境下,需要提高對債權人請求股東提前出資義務,以能夠對公司債務清償的關注。債權人需要對債務人申請破產,在此過程中正式進入破產程序后,即可以嚴格依照《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五條適用加速股東到期出資制度,以實現對全體債權人利益的有效保護。在以上提出的兩種處理方案,第二種方案我們更推崇,因此在這一類似案件訴訟中,法院也需要將這一情況詳細解釋給當事人,比如在債權人公司在清償債務中,無法通過融資方式完成,也不能讓股東提前繳納出資實現,這一情況下債券人有權利能夠啟動公司進入到破產程序。“如果只是單筆債務,當債權人申請債務人企業破產時,股東自然愿意掏錢出來,這種破產和解很容易達成。如果債務人企業多數債權都不能清償,通過破產程序解決豈不是最恰當的途徑?”
(二)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
1.美國揭開公司面紗制度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始創于美國,主要在判例中運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美國又被形象地成為“揭開公司面紗制度”。1905年法院對“美國訴密爾沃基冷藏運輸案”的判決創立了“揭開公司面紗制度”。
2.我國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從理論上講,資本明顯不足在我國可以作為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一種情形,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此種情形甚少,法人人格否認多用于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的情形。
新《公司法》對注冊資本從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后,公司資本是否明顯不足,從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還是有必要適當擴張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朱慈蘊老師贊同適當擴張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他提出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適用判定過程中,需要結合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公司控股股東存在有不良行為,包括虛假出資、虛報注冊資金或者抽逃出資等,導致公司無法清償債務;第二,濫用公司法人人格,但是對于法律義務并未履行;第三,濫用公司發用人格,存在有欺詐債權人行為;第四,存在人格混同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相關股東也存在有連帶責任。
(三)債權人提起撤銷權之訴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法律依據。《關于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八條中提出:債權人對沒有到期債權放棄,或者是對債權擔保放棄,或者對到期債權履行期存在惡意延長,損害債權人合法利益,依照合同法債權人提起撤銷權訴訟下,法院應該對其支持。
公司資本制度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其初衷在于促進市場生機勃勃地發展,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我國社會發展改革大趨勢。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認繳制也衍生了債權人權益如何保護的課題。除了《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五條,目前的法律規范還沒有給利益遭到侵害的債權人提供明確有力的救濟途徑。因此,筆者建議:1.在公司法里明確規定未屆出資期限股東的出資義務加速到期。2.解釋適用公司法第三條第二款。在其相關規定下,明確提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責任承擔中,依照股東認繳出資額為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責任承擔中,依照股東認購股份為準。股東的出資期限不論到期與否,股東均應該以出資為限承擔公司的債務,并履行自身的補充償還責任。3.對《公司法規定三》第13條第2款規定進行擴張解釋,明確出資未屆期股東的補充賠償責任承擔。
[ 注釋 ]
①本文所稱原《公司法》、舊法均值2006年1月1日生效施行的2005年進行修訂的《公司法》.
[ 參 考 文 獻 ]
[1]羅培新.論資本制度變革背景下股東出資法律制度之完善[J].法學評論,2016(4):139-147.